正文 <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期心于大圣大贤 名为自重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溢栖法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求学的态度,在儒家教学的目标是君子;儒家的君子相当于我们佛法里面称菩萨;君子之道也,就近似菩萨道。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一句的重点是在“学”。要如何成就学问?一定要有威仪、有威德;如果要有威德,一定要能够自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讲解: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竞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的水准比一般是要高一些,最初给诸位说过,他老人家是把佛法跟儒家的道理,将它合而为一。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可见得这个标准跟大乘佛法的标准是一样的。如果要不是期心在圣贤,这就谈不上自重了!“自重”,这一句话在我们佛经里面,就是佛常常教诫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很不容易。闻佛法,诸位看看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如果要不自重,那么这一生一定又空过了!

如何才能不辜负佛菩萨?必得要发大菩提心,成圣成贤。大乘法里面这个圣者是指十地菩萨,或者把等觉也包括在当中,我们称之为十一地,这是圣人;三贤菩萨称之为贤人,十住、十行、十回向;能发这样的心,向这样的目标努力、精进,这才算是自重。如果不发这样的心,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记住。不但是诸佛菩萨勉励我们要自尊、自重,你看世间圣贤教学也是这么说法,劝一个君子要自重,要自爱。

下页:戒慎恐惧 有进无退 名为学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