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乐”与“礼”的辩证关系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一)“乐”与“礼”的时空关系。

《乐记》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出“礼乐”的天地之别和内外之分了,这里主要讲的是“礼”和“乐”和空间关系。“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大乐和天相应,“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大礼和地相应,所以礼乐就有乾坤的空间区别了。“乐”是个人内在情感的谐和和万物流通的合同,是内部的运作;“礼”是个人情感的节制和万物群类的区别,是外部的规约。所以“礼乐”在内外的区别是显然的。

《乐记》还认为“礼”和“乐”在时间上也是有区别的。“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春夏作为万物生长的时间,是仁爱之时;秋冬作为万物敛藏的时间,是义制之时。而“仁近于乐,义近于礼”,所以相应的“礼乐”就有了时间的基本区别。

当然“礼乐”不是有了区别就不能相互作用,在基本的时空关系之上,又共同演绎出“天地之和”和“天地之序”、“动”和“静”等对立的相关项。而只有这二者在这种时空的关系中相互作用,才在个体的人和宇宙中显示出活生生的整体,这个整体才是多样性存在和统一性存在的宇宙共生。

(二)“乐”与“礼”的伦理关系。

“礼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伦理学意义尤为突出。它在天地宇宙中找到了本体依托,实践于社会伦理,就为个人为人处世和国家统治建立了理论体系。

《乐记》认为“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因为作为个人情感的节制和万物群类的区别的“礼”,它是外部的规约,确定了高低、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人们就会按照这个道理各居其位,各安其道;而作为个人内在情感的谐和和万物流通的合同的“乐”,也是内部的运作,它确立了天地、上下、四时变动不居、周流不息的和合局面,那么如此有序而和合的社会无疑就是儒家的理想的和谐社会。

那么,《乐记》是如何具体论证由“礼”到“序”,“乐”到“和”最后以致天下“治”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则“同”,“同”则“亲”,“亲”则“无怨”,“无怨”则“和”;同理“礼”则“异”,“异”则“敬”,“敬”则“不争”,“不争”则“序”。这是简单明了的发展逻辑,“礼乐之谓”也就是“序”“和”了,“礼乐”之果也就是王道治世了。

《乐记》在文章里描绘了和谐的儒家伦理社会,“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敬天地,位君臣,合父子,明长幼,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流不衰,而深入民心,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如此深远,其魅力,其未来意义恐怕就在这里了。但也可以说,其在艺术,美学方面的洞见和意义远非这些。

下页:“乐”能移风易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