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修身法语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中庸》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我们可以说,以中庸第二十章为例,儒家是在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互动这个脉络,比如说“事亲”,比如说“知人”,这一种社会关系互动的脉络里面,来思考“修身”。换言之,“修身”不是被当作一种抽象的概念的推演,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落实在亲子关系、自他关系里面来进行修身的功夫。

《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我们读一下大学的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这样讲,是修身的实质意义就是“正心”。因此“修身”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修心”。

但是两者有两个关系,一个关系是“不可分割性”,另一个关系是“互为紧张性”。因为身的存在,常常会对心具有拉扯的作用。那其实很多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传统,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身”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他是具体的存在,那么心呢,是一个无限的、是一个抽象的存在。那么一个有限的、具体的、现实的“身”,常常对无限的抽象的这个“心”,产生拉扯。

你的心想要往左,可是你的身会常常要向右。因此对我们生命最大的挑战,儒家大概会说,你如何在身与心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以达到贞定的境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挑战。我们可以这么说,儒家的“修身”功夫,常常是被放在“社会关系互动”的语境里面思考、论述的。《中庸》第二十章:“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你看,这一段论述是说,一个想要致力于修身事业的君子,他不可以忽略服侍自己的父母这件事情;想要服侍自己的父母,就不可以不知道与他人互动的道理;想要知道“他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知天”。

下页: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