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世界电影名片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24只眼睛
来源: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类别:影音娱乐

1954 黑白片 155 分钟

日本松竹电影公司摄制

编导: 木下惠介 (根据壶井荣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 楠田浩之

主要演员: 高峰秀子 (饰大石老师)

月丘梦路 (饰香川益野)

小林敏子 (饰山石早苗)

田村高广 (饰冈田矶吉)

笠智众 (饰分校男老师)

明石潮 (饰本校校长)

本片获1954 年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影片奖第一位

〖电影简介〗

春光明媚的濑户内海,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沿岸的大自然景色委实撩人心田.极目远眺,可以望见海上点散着无数大小岛屿,其中有一处仅次于淡路岛的第二大岛——小豆岛.距小豆岛约五公里的一个海角上,有一所村小学校的分校,村里的孩子一至四年级都在分校就读,只有到了五、六年级才回到本校上课,直至毕业.本片故事的开端便发生在这所分校里。

1928 年4 月的一天早上,晨曦洒在一条通向分校的小道上.三五成群的小学生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匆忙奔跑,原来今天是春季的开学典礼,孩子们生怕迟到,忙着去参加。

当他们跑到道路的拐弯处的时候,突然从背后传来清脆的铃声和一声“早上好! ”的礼貌语言.孩子们惊讶地发现一位身着西服、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的青年女子飞驰而过.孩子们顿时交头接耳,猜想她大概是新来的女老师,因为村里这几天盛传将有一位新老师来分校任教。

果不出所料,这位女老师名叫大石久子,毕业于正规的师范学校,有着献身启蒙教育、特别是将穷苦的农家孩子培养成正直有用人材的善良心愿.今天正是她兴高采烈地去实践自己愿望的第一天.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她骑车驶入海角地区后,主动向沿途老乡们打招呼,而老乡们扭头他望,唯恐避之不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她的那辆自行车 (她家离分校甚远,交通不便,骑车还得50 分钟,所以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赊购了一辆新车) 和那身西服(母亲用旧衣服为她改制了一件黑色上衣) 惹来的麻烦,遭到了白眼,有些人竟然慨叹说,“世道真是变了,女老师也敢带头骑自行车,还穿起西装,肯定是一个不严肃的轻浮姑娘.”

分校地处边远,设备简陋,迄今只有一名思想保守而庸俗的男老师操持一切,他对性格豪爽的大石老师的到来,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来自校内外的这种偏见,虽使大石老师深感懊恼,但她相信用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实际行动,是能够消除误解和隔阂的。

在分校,大石被分配担任一年级的级任老师,开学那天有12 名新生入学,他们是冈田矶吉、竹下竹一、德田吉次、森冈正、相泽仁太、香川益野、西口美佐子、川本松江、山石早苗、加部小鹤、木下富士子和片桐琴江.这24 只天真无邪的眼睛呆然望着站在他们面前的陌生人,怯生生地不知所措.大石老师笑容可掬地领着他们列队做操,拉起手风琴教他们唱歌,并利用课间休息将一、二年级学生召集在一起,分别带每个孩子骑上自行车绕操场一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些招数还真灵验,很快便打消了孩子们的畏惧心理,真正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孩子们变得更加活泼可爱。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不幸在内海周围的村庄应验.那是发生在8 月炎夏的一个下午的事情.一场暴风雨向海边骤然袭来,海中浪潮翻滚,将砂石和在近海作业的渔船掀翻,随着巨浪推上了岸,岸上砾石遍地,一片狼藉,道路为之堵塞.大石老师惦念着这场暴雨带来的灾情,特别是她所钟爱和负责的那12 只弱小幼苗的安全,她急忙走出家门,推着自行车顶着逆风艰难地在泥泞的坡路上跋涉,当她来到通往村庄必经的海边一条小路时,砾石堵住了去路,她只得将砾石一块块搬开,扔回大海.就在这时,一群年龄较大的孩子们跑来向大石报告说,冈田矶吉家的房屋倒塌,他的父亲腰部受伤,行动困难.紧接着森冈正也来报告说,相泽仁太家的屋顶也塌了,仁太被压在壁橱里.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促使大石老师不顾一切地奔赴受灾现场,帮助父老乡亲清理家园,重新安排生活.她的一片赤诚之心终于改变了对她抱有成见的家长们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曾经对她进行过诋毁的主妇深感内疚。

雨过天晴,大石老师带领分校各班同学打扫被污泥淤积的街道,帮助搬运砖瓦修葺房屋,经过几天辛勤的劳动,死气沉沉的村庄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双眉颦蹙的乡亲们脸上又开始绽出了笑容。

初秋的一天,为了犒劳孩子们连日来的辛苦,大石老师把他们带到海滨,举行一次野餐会,让他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欢乐,尽情歌唱.有几个四年级的男生热衷于搞恶作剧,在海滩上挖了一个陷井,然后诱骗老师来观察他们拾到的一只奇特的贝类.大石老师信以为真立即向他们跑去,谁知一只脚踩空跌入陷井,那几个淘气的孩子在一旁发出得意的笑声.大石老师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无济于事,剧烈的疼痛使她匍匐在地呻吟不已,两行热泪顺着面颊流淌下来.这一突如其来的事故,吓得孩子们个个呆若木鸡,12名新生中的女生急得啜泣不止.大石一面安慰他们,一面要他们回学校去请男老师前来相助.消息马上传遍了村庄,学生的家长和男老师推着板车赶来,在村民和孩子们护送下,住进了外科医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决定回家做较长期的休养。

大石老师的伤情牵动着12 名一年级小学生弱小的心.他们决定瞒着家人去探视他们最敬爱的人.一天下午,他们毅然出发了,朝着老师家的大致方向走去,骑车须要50 分钟的路程,孩子们走起来可不那么简单,况且道路崎岖,有时还须翻山越岭.这群七八岁的孩子开始兴致颇高,就像一群离巢的小鸟任意翱翔,一路上又说又笑,又唱又跳,憧憬着见到老师后的欢乐情景.但是,好景不长,长途跋涉耗尽了孩子们的体力,美佐子和竹一的草鞋各有一只破损,竹一把好的一只让给美佐子,自己赤着脚行走,脚都磨破了.琴江因饥渴难忍,哇的一声哭起来,引得其他孩子也随声啼哭.正在这进退维谷之际,一辆银灰色的公共汽车从身旁驶过,孩子们发现大石老师就坐在车里.他们边跑边大声呼喊,车终于停下,大石老师拄着拐杖从车上下来,当她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疲惫不堪的样子,她的眼睛湿润了.她连忙招呼孩子们上车跟她一起回家.回到家首先请母亲为饥肠辘辘的“小难民”提供一顿饱餐,然后请来照相馆的技师将体现了师生深厚情谊的场景拍摄下来,留作永久纪念。

根据她因伤在较长时期内不能骑车上下班的实际困难,校长决定调她回本校到高年级授课.这本是一项可喜的消息,但对12 名小学生来讲,却如同晴天霹雳,震撼着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在依依惜别之余,大石老师把希望寄托于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将来升入本校再重新相聚。

光阴荏苒,转瞬已是五年,濑户内海的美丽景色依然如故.然而世态却发生了令人窒息的变化.日本走上了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乡村的生活日趋贫困.12 名孩子虽已来到本校上学,但都面临着命运的折磨.大石老师也已结婚,生儿育女.她的丈夫潇洒俊美,是一名驾驶游艇的技术人员。

1933 年深秋,法西斯魔爪终于伸向本校这块教育圣地.学校的片冈老师被警察抓走,原因是他保存了一本由外校稻川老师编纂的在校生写作的优秀散文集《草的种子》,当局认为这本集子充满了自由主义色彩,有碍战争的推行,因此,稻川老师遭到逮捕并被定罪.片冈老师虽未被定罪,却受到警方的严厉斥责.这一“文字狱”在全校师生中引起惊恐,孩子们纷纷向大石老师提问: “这是为什么? ”大石如实地讲明情况,并断然表态说,“这是一起冤案,稻川老师是热心语文教学的好老师,《草的种子》是一本好书.”她的表态吓坏了胆小怕事的老校长,规劝她今后必须执行当局的教学方针,不要给学校惹来麻烦.为此,大石与校长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后提出辞职,毅然离开教坛,以表示她不愿同流合污的意志。

八年的时光倏忽即逝,日本进一步发动太平洋战争,农村经济濒临崩溃,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石老师牵肠挂肚的12 名学生的家庭无不受到战争的摧残,松江因母亲和襁褓中的妹妹相继死亡,不得不中途辍学,去餐馆当侍女,以维持家庭生活;琴江也因生活贫困,只身赴大阪服装厂做工,因劳累过度,患肺结核一病不起;富士子的家因经济萧条彻底破产,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乡另谋生计;平素具有歌唱天才的益野,一心想进音乐学校深造,而父母出于赚钱考虑,却要她学三弦琴,为将来充当艺妓作准备,结果造成她离家出走.七名女生中只有三名经过艰苦挣扎,避免了厄运,这就是: 早苗师范毕业当上了本校的老师;小鹤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助产学校,决心终身以助产士为业;美佐子小学毕业后不求深造,安心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不久,便择偶而婚,过起虽极平庸却也安泰的生活.至于五名男生,则都被卷入战争,应征入伍.竹一、仁太和正死于战场,矶吉和吉次还算幸运,活着回来,但矶吉已成为双目失明的残废。

战争同样给大石一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惨祸.一纸“召集令”夺去了丈夫的宝贵生命,抚育三个子女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母亲为此抑郁而死,幼子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1945 年8 月15 日,这场祸国殃民的罪恶战争,终于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告结束.大石老师痛定思痛,宛如做了一场恶梦,深悔未能保护好那12 名自己的学生,她决定重返教坛,仍在分校为培育新一代的幼苗竭尽全力.使她感到欣慰的是,在新生中有两名是松江和美佐子的孩子,由此而引起她对往事的回忆,悲喜交集,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于是,孩子们送给她一个绰号,叫做“爱哭的老师”。

大石老师回归分校的消息不胫而走,小豆岛上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由早苗等几个旧时的同学发起,特地为大石恩师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谢师会.她们簇拥着老师来到会场,大石惊讶地发现,会场上摆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原来这是同学们考虑到老师已届中年,家离分校甚远,大家便凑钱购车作为礼物相赠,以减轻老师长途跋涉之苦.然后,益野拿出那张18 年前探视老师伤病时拍的照片,互相传看着,议论着,双目失明的矶吉虽已看不见照片中每个人的形象,但却能准确地道出每个人站立的位置和神态.这张人员已残缺不全的照片,恰好成为惨痛历史的见证。

从此,大石每天骑着那辆体现出师生深情的自行车,往返于绿山碧水的小岛,那24 只乌黑明亮的眼睛时时在脑际萦绕.她企盼着新接手的一批小苗能永远在和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下页:政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