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 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亦名梅实(《本经》)等.味酸,性温.入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敛肺、生津、涩肠、安蛔驱虫.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可用至 30g);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乌梅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经加工而成的乌梅干含柠檬酸50%、苹果酸20%,亦含有强杀菌性及提高肝脏功能的成分苦味酸及具有热镇痛作用的苦扁桃甙.乌梅果肉中尚含有较高活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新鲜乌梅果实含果胶.乌梅种子含苦杏仁甙。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乌梅水煎液(1:1)对炭疽杆菌、白喉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肺炎球菌皆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也有效,而对甲或乙种链球菌无作用.50%煎液(纸片法)对百日咳杆菌和脑膜炎球菌作用最强,对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中等,对牛型布杆菌和白喉杆菌也有作用,而对流感杆菌和绿色链球菌无作用.10%煎液(平板法)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乌梅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乌梅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较强作用.水浸液1:80(2倍稀释法)能抑制巴氏杆菌的生长。
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报告,可能与药物的产地、制备方法、菌株不同有关。
乌梅的抑菌作用与其制剂呈酸性有一定关系,如将其制剂调至中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强度约可减弱一半。
实验表明:乌梅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浓度分别为 1:160、1:320、1:480。
2. 对蛔虫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5%乌梅丸溶液中,蛔虫活动明显受到限制,在30%的溶液中,蛔虫呈静止状态,若将其移至生理盐水中,即能逐渐恢复活动.亦有实验证明:乌梅对蛔虫有兴奋、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100%乌梅煎剂或乌梅合剂(乌梅、防风、炙甘草、银柴胡、北五味子)煎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狄括约肌表现弛缓作用。
4. 利胆作用 实验证明:乌梅汤对胆囊有促进收缩和利胆作用,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亦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而形成胆石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加大乌梅剂量,对胆囊的上述作用明显加强,但单味乌梅的作用又不及复方强,表明乌梅汤有协同作用.乌梅还能增加胆汁的分泌,并能使胆汁趋于酸性。
5. 抗过敏作用 乌梅煎剂(1:1)及其合剂能减少豚鼠的蛋白性休克的动物死亡数.有人认为,乌梅有脱敏作用,可能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了侵入体内的过敏原所致。
6. 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乌梅对人子宫癌细胞JTC-26株的抑制率在90%以上。
小鼠免疫特异玫瑰花试验表明: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乌梅干中所含之柠檬酸,在体内能量转换中可使葡萄糖的效力增加10倍,以释放更多的能量消除疲劳;乌梅可使放射性90Sr尽快排出体外,以达到抗辐射目的;乌梅干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腮腺激素有使血管及全身组织年轻化的作用;乌梅并能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有美肌美发效果;尚有促进激素分泌物活性,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显著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细菌性痢疾 乌梅(去核)研成细末,小儿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1g,成人每次 5g,每6小时服1次.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良好.[辽宁中医杂志 1979;(4):15]
2. 治疗乙型肝炎 乌梅15~30g、虎杖根30g,水煎加糖适量口服,每日1剂,2 周为1疗程,治疗乙型肝炎数例,均在短期内HBsAg 转阴或转为弱阳性.[新中医 1981;(4):22]
3. 治疗慢性胆囊炎 以乌梅5g、片姜黄9g为主、配伍茵陈15g、焦山栀10g、制川军9g、鸡内金9g、佛手9g、枳实9g、滑石30g、甘草3g,水煎服,治疗慢性胆囊炎,一般用药2周炎症即可控制,对于肝胆泥沙样结石患者效果最好.[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12):27]
4. 治疗慢性结肠炎 乌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 000ml,加适量糖,每日1剂,当茶饮,25天为1个疗程.治疗18例,治愈15例,好转3例.用药时间最长者3个疗程,最短者1个疗程.[黑龙江中医药 1991;(4):43]
5. 治疗胆道蛔虫症 干乌梅500g,用曲醋 1000ml 浸泡24小时,即成乌梅醋,每次10~20ml,日服3次,儿童酌减.以乌梅醋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50例,于发病后48小时治愈者48例,无效2例.服药半小时疼痛缓解者30例.[福建中医药 1982;(2):54]
6. 治疗钩虫病 乌梅15~30g,加水500ml,煎成120ml,早晨空腹一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3~6g,每日3次,饭前服.治疗20例,用药后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者14例,阳性者6例.服药时间最短者5天,最长者23天,煎剂疗效高于丸剂.[中医杂志 1959;(3):153]
7. 治疗白癜风
a. 新鲜乌梅50g 加酒精浸泡1~2周,过滤去渣,再加二甲基亚砜适量即成乌梅酊,搽擦患处,每日3~4次,每次3~5分钟.以乌梅酊为主治疗白癜风245例,痊愈25.7%,显效34.7%,好转28.2%,无效11.4%.以面部、颈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疗效为佳.认为乌梅可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再生,致使黑色素生长,使白斑缩小甚至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9 ):19]
b. 乌梅60%,补骨脂30%,毛姜10%,放入80%~85%的酒精(药物与酒精按 1:3 配制)内浸泡2周后,过滤去渣即成消斑酊,用棉花或纱布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以消斑酊为主治疗白癜风235例,痊愈51例,显效68例,有效85例,无效31例.[辽宁中医杂志 1983;(6):35]
8. 治疗皮肤划痕症 乌梅15g,公丁香3g,白芍12g,地骨皮30g,痒甚者加徐长卿30g,夜交藤 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50例,痊愈18例,显效6例,进步18例,无效8例.一般连服5~7剂则愈.[浙江中医杂志 1982;(5):221]
9. 治疗小儿腹泻
a. 乌梅1 000g,山楂1 000g,洗净后加水4000ml,浸泡1小时,煎1.5~2小时,倒出药液,再加水2 000ml 煎煮,连续3次过滤后,合并三次滤液,再煎浓缩至1 000ml,加防腐剂和糖,每次5ml,日服3~4次.治疗40例,治愈3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4;(8):39]
b. 乌梅、罂粟壳、法半夏、山药各3g,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以内的患儿3日服2剂,药内可加适量红糖.治疗婴幼儿腹泻41例,显效23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 1984;(5):21]
10. 治疗各种息肉 乌梅1500g(酒醋浸泡一宿,以浸透乌梅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500g(米拌炒微黄为度),人指甲15g(用碱水或皂水洗净,晒干,再和滑石粉入锅内同炒至指甲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碾粉用)或用炮穿山甲30g 代替,象牙屑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装入瓷坛内,若霉变者,不可服用.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忌辛辣烟酒.治疗直肠、声带、宫颈息肉数例,全部治愈,疗效可靠.[新中医 1983;(11):33]
方剂选用:
1. 治疗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 治疗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3. 治疗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备急方》)
4. 治疗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5. 治疗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6. 治疗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本草纲目》)
7. 治疗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8. 治疗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
9. 治疗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乌梅配伍豆豉 乌梅生津止渴;豆豉清热除烦、透发胸中郁热.二者伍用,有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疗虚热消渴、心胸烦闷、懊侬不安等症。
乌梅配伍甘草 乌梅酸平,敛肺、生津、涩肠;甘草甘平,和中、缓急、润肺.二者伍用,既有酸甘化阴、生津止渴之功;又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效.用于治疗热盛伤津、气阴两虚之烦渴引饮、气短乏力以及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甚至久泻不已、脱肛等症。
乌梅配伍诃子、罂粟壳、肉豆蔻 乌梅、诃子均能涩肠止泻;罂粟壳涩肠止痢;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伍用,共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之功效,用于治疗久泻不止、滑脱不禁、纯虚无邪之症。
乌梅配伍麦冬 乌梅敛肺、生津、涩肠固脱;麦冬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二者合用,共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涩肠固脱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胃火盛,或久泻久痢引起之津伤口渴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有实邪者及胃酸过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病有当发表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非浅,食梅则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肾,肾属水,外为齿,故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本草害利》)
[医家论药]
“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本草经疏》)
“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本草新编》)
“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且于诸症初起切忌.”(《本草求真》)
· 下页:乌梢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