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的未成熟果实.味辛、苦,性温.有毒.入肝、胃经.功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内服:剪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主要为镇痛作用,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静脉注射吴茱萸的10%的乙醇提取物,可使家兔体温升高,也可提高电刺激兔齿髓引起的口边肌群挛缩的阈值,其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吴茱萸水煎剂5g/kg和20g/kg均能显著延迟痛觉反应时间,可维持2.5小时都不消失.口服吴茱萸有镇吐作用,与生姜同服,镇吐作用可被加强.但亦有报告指出,吴茱萸煎剂及丙酮浸膏分别给犬灌胃,对4%硫酸铜所致犬的呕吐均无镇吐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吴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24g/kg给麻醉猫静注产生依赖性升压效应和提高膈膜的收缩力,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给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压.两侧肾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显著降低其升压作用.实验表明:吴茱萸煎剂、冲剂和蒸馏液,静注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长达3小时以上,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但肌肉注射则降压作用甚弱,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犬及正常兔亦有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丧失.吴茱萸对神经节无阻断作用,但能对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升压反应.有报告认为,吴茱萸醇水提物对心血管的作用是通过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产生的。
资料表明: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机制产生的.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因苯海拉明可取消其降压作用,故亦可能与组胺有关.但与胆碱能神经及其受体无关.去氢吴茱萸碱为降压成分之一,其有扩张血管作用,在降压的同时,减慢心率,降低舒张压的作用强于收缩压;由于消炎痛可以部分、聚磷酸盐能够较完全地取消其降压作用,提示降压作用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去甲乌药碱亦为降压成分,其降压同时增加心率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该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说明其降压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水煎剂还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
吴茱萸对离体小肠活动有双向作用,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收缩活动,既能拮抗烟碱、毒扁豆碱、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酚妥拉明、利血平对离体小肠的兴奋作用;亦能对抗六烃季胺、阿托品和肾上腺素对离体小肠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拮抗苯海拉明、罂粟碱、异搏定、美散痛对离体兔小肠的抑制作用.表明吴茱萸兴奋肠管作用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和M-胆碱受体无关,其抑制作用可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和α-受体关系不太大,而可能与直接兴奋β-受体有关。
吴茱萸水煎剂给小鼠口服(20g/kg),可显著减少番泻叶引起的大肠刺激性腹泻次数;对蓖麻油引起的小肠刺激性腹泻次数亦有减少倾向.吴茱萸减慢正常小鼠的胃肠推进运动,也能拮抗吗啡或阿托品对小鼠的胃肠推进运动的抑制,提示吴茱萸对肠管的双向作用有利于调节机体的肠道作用.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和消化不良性腹泻也有效.吴茱萸能使肠管兴奋,其所含的 cGMP可能参与肠管活动.吴茱萸兴奋肠管活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胆碱样、组胺样、抗肾上腺素样作用或是通过其中之二或是通过其中之一实现的。
4.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离体子宫作用,除去拟交感成分的残存液则兴奋大鼠子宫并可对抗对羟福林的松弛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去氢吴茱萸碱可能为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其兴奋子宫作用能被二甲基麦角新碱阻断而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5. 其他作用 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 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吴茱萸水提取物和50%的甲醇提取物有防龋齿作用.吴茱萸素对感染哥伦比亚 SK 株病毒的小鼠有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吴茱萸煎剂及醇、乙醚提取物在体外能杀灭猪蛔虫、蚯蚓和水蛭。
吴茱萸煎剂给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亦有利尿作用.利尿成分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
a. 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再用普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治疗353例,其中用中药治疗302例,显效170例,有效85例,无效47例;西药组51例,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9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1):27]
b. 吴茱萸水煎,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5g,每日2包,早晚饭后各服1包,用开水冲服.治疗182例,显效73例,有效51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68.1%.[新医学 1976;(11):517]
c. 吴茱萸研末,每次21~31g,用醋调敷两脚心,睡前敷,用布包裹,约敷12~24小时,一般敷后血压即可下降,症状改善,轻病人敷1次,重者敷2~3次,治疗21例,效果显著.[新医学 1972;(4):55]
2. 治疗眩晕
a. 吴茱萸9~12g、红参6~9g、大枣9g、生姜30g,水煎服.治疗2例,均治愈.1~2剂即见效.[湖南医药杂志 1975;(5):40]
b. 吴茱萸末20g、肉桂末2g,醋适量,外敷双足涌泉穴,临睡贴,次晨取下.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1例,获愈.[云南中医药杂志 1988;9(1):48]
3.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吴茱萸5g、党参15g、桂枝6g、生姜4片、大枣4枚.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22例,痊愈20例,好转2例.[新中医 1990;(4):18]
4. 治疗呃逆 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治疗12例,大部分经治疗3天即可痊愈.[中医药学报 1990;(5):33]
5.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吴茱萸、生甘草各80g,炒白术、桂枝各100g,元胡、生龙骨各50g.共研末,过120目筛,备用.每次5g,日3次,用红枣5枚、生姜3片煎汤饭前半小时冲服.治疗40 例,显效24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1;(10):444]
6. 治疗肾绞痛 吴茱萸9g,边条参(另炖)10g,淡附片、炙甘草各5g,小茴香、台乌药各15g,生姜汁1匙(冲).水煎服,日1剂.治疗肾绞痛,效果良好.[江苏中医 1989;(11):17]
7. 治疗肩周炎 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食盐各30g.先将食盐在铁锅内炒黄,再将以上中药拌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入布袋内,热熨患肩,同时作肩关节上举后伸等活动,日3次,连续治疗2天,第3天将上药水煎熏洗患肩2次.治疗64例,痊愈57例,好转5例,无效2例.[广西中医药 1990;(2):8]
8. 治疗黄水疮 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制成10%的软膏.温水洗净患处后涂药膏,每日1~2次.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一般用药4~6次即愈.[中级医刊 1965;(7):455]
9. 治疗湿疹 炒吴茱萸30g,乌贼骨21g,硫磺6g,共研细末,渗液多者撒干粉,无渗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1次,纱布包扎.治疗1100余例,有效率在95%以上.[中草药通讯 1971;(3):46]
10. 治疗疥疮 吴茱萸风干,粉碎,过筛,配成10%~15%的泥膏,洗净皮肤后涂药膏,1~7天为1疗程.治疗26例,全部治愈.[四川中医 1987;(5):46]
11. 治疗腮腺炎 吴茱萸12g,浙贝母、大黄各9g,胆南星3g ,共研细末,醋调,外敷足心,患左敷右,患右敷左,双侧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换药1次.治疗100余例,疗效满意,单用敷药1~3天痊愈者约占2/3.[新中医 1984;(8):30]
12. 治疗婴儿肺炎 吴茱萸研成细末,醋调成糊状,每日用3g,贴于双脚心,用纱布包好,24小时更换1次,连用3天,辅佐治疗85例,显效64例,好转10例,无效11例.[陕西中医 1989;10(2):78]
13. 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48小时取下.治疗8例,全部治愈.[新中医 1980;(5):29]
14. 治疗小儿腹泻
a. 吴茱萸12g,研末,取未熟的热饭适量与药粉混合成饼,温度适中,敷于脐部,用纱布绷带固定,敷10小时.治疗35例,外敷1次治愈者28例,有效率为97%.[中级医刊 1988;23(9):55]
b. 吴茱萸20g,研细,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治疗96例,1次治愈37例,2次治愈者51例,3次治愈者5例,好转3例.[陕西中医 1987;8(10):461]
c. 吴茱萸6g,苍术7g,白胡椒2g,肉桂、枯矾各3g.共为细末,分3等份.每次取1份用食醋适量调匀置于脐部,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156例,痊愈147例,无效9例.[陕西中医 1988;(1):43]
15. 治疗小儿流涎 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涌泉穴,男左女右,每次敷12分钟.治疗100余例,全部治愈.[新中医 1980;(6):29]
16. 治疗蛲虫病 吴茱萸10g,大黄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7天.治疗15 例,全部有效.[广西中医药 1984;7(3):54]
17. 治疗口腔炎
a. 吴茱萸18g、肉桂12g,研成细末,醋调,捏成小饼状敷于双足底涌泉穴,用绷带固定,1天1次.治疗小儿口腔炎70例,全部治愈,其中用药3次以内痊愈者50例,最长不超过1周.[江苏医药 1976;(5):11]
b. 吴茱萸12~15g(小儿酌减),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取下,一般敷1次即有效.治疗溃疡性口腔炎256例,治愈率达96.48%.[山东医刊 1965;(3):23]
方剂选用:
1. 治疗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 (《千金翼方》)
2. 治疗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份.为末,汤服一钱.(《太平圣惠方》)
3. 治疗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4. 治疗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份.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5. 治疗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6. 治疗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7. 治疗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夺命丹)
8. 治疗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磺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太平圣惠方》)
9. 治疗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10. 治疗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配伍效用:
吴茱萸配伍大枣 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伍当归 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吴茱萸配伍党参 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配伍生姜 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伍小茴香 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吴茱萸冲剂内服,部分病人有口干、腹胀等副反应,但大都能在治疗中逐渐消失.入煎剂,服后常有上腹胀、胸闷、头痛头昏等反应,休息片刻即可减轻.大剂量吴茱萸(30g)内服还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毛发脱落、孕妇易流产等。
中毒救治:
1. 洗胃、导泻、服用活性炭末。
2. 剧烈腹痛时,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注射。
3. 其他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C。
4. 中草药治疗:
a. 石斛、谷精草、枸杞各15g,黄芩、生地、甘草各9g,菊花12g.水煎服。
b. 杞菊地黄丸(汤)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以上中药在出现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内服。
[医家论药]
“《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医学启源》)
“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本草纲目》)
“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本草经疏》)
“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逆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吴茱萸皆可治之.”(《本草汇言》)
“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呕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证,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运嘈杂最效.”(《本经逢原》)
“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本草便读》)
“吴茱萸……主咽喉寒气呃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气刺痛苦闷而不仁.开腠理,消疝气,止呕逆,除霍乱.又能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更杀寸白三虫,煎服即出.”(《药鉴》)
· 下页:芜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