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美术素质培养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血衣》
来源:名画欣赏 专题:美术世界

一九六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毛□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二十七周年大型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王式廊这幅素描《血衣》,这幅表现中国伟大的土地革命运动的作品一经展出,立即震动了首都北京,震动了全国.在这幅伟大作品面前,观众络绎不绝,每个观众的心都受到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场面所震撼。

《血衣》的素描稿完成于1959年.画面选择了一次斗争地主大会,群众场面浩大,气势逼人,表现了伟大土地革命运动群众觉醒的力量,郁积了几十年的仇恨和苦水在倾泻.地主孤立于群众之中,这是对伟大土地革命的形象概括。

怒愤至极,悲痛欲绝,强烈扭动着身躯,双手抖开血衣的妇女,这是封建地主杀害农民的铁证.这位抖血衣的妇女的画面的中心,悲愤的高潮,地主罪恶的铁证,富于鼓动性和说服力.控诉地主的妇女形象带动了画的中心悲剧: 为什么那位老大娘哭瞎了双眼?年青力壮的青年为何致残? 可怜的孩子为何沿街乞讨……数不尽的悲愤矛头直指地主分子。

《血衣》十分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画中最为成功的中间的那组人物,最前面手持拐杖全身瘫痪的年青农民,他显然是用木车送来参加斗争会的,由年老母亲搀扶强坐起来,双目痛苦怒视眼前仇人.这一悲剧使人想到这位正当年青力壮的青年农民,他本该担负起抚养父母生活而劳动,而今反而由老母亲抚养和搀扶,这种情节的处理,大大地加强了悲剧气氛.那位瞎了双目、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那样激动、悲愤、仇恨地控诉地主,人们不难想到她的亲人被地主残害死了,她至今无所依靠.那位蹲着手持字据,双手发抖的老农民,他是个老实忍让、一辈子受人欺凌、压榨的形象,他也是怀着深仇大恨.但他似乎暂时抑制住内心激愤,很快就要站起来向地主控诉一辈子郁积的仇恨! ……《血衣》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使人能看出每个特殊的生活经历,同时他们又有着共同的命运的时代特征.不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农会干部和军代表,都表现得性格特征贴切,形象既多样又统一,十分丰富。

《血衣》的构图采用横幅拉展水平线,人物层层叠叠,无限壮阔,使人感到在中国大地上正开展一场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千百万农民起来对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摧毁性的斗争,地主分子被处理在左边下角被压倒地位.虽然在千万只眼睛仇恨的目光威逼下,但眯缝的眼睛,却充满敌意地瞟向群众,困兽犹斗,暗示着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王式廊在创作《血衣》时,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的.首先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经验对创作起到决定性作用.王式廊本人曾参加不止一次的土改运动,积累了这方面大量经验和感受.同时,画了大量农民形象速写.这里特别指出,王式廊是极端重视直接的生活感受,通过速写去获取丰富的视觉形象,他曾这样认为: “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它不能使人物说话和行动,而只能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只能使观众由画画的情节、人物关系、表情联想事态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作者的主题思想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在塑造形象方面,那众多形象中,个个都显得富于个性,真实可信,这些形象我们在他大量素描速写中可以找到原形。

《血衣》只是王式廊创作油画的素描稿,由于十年动乱使油画创作停顿下来.七十年代后期王式廊继续为油画《血衣》深入农村收集素材,由于过分劳累突然病逝,使得油画《血衣》无法问世,只留下大型素描《血衣》,但也足以列为我国历史画中不朽之作。

下页:《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