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漫谈中国画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二)水墨山水——“泼墨取胜”和“落茄米点”
来源:文艺百科 专题:美术世界

梁楷的泼墨画,开创了人物画泼墨大写意的画风.但在中国画史上最先尝试泼墨的勇士,却是唐代的山水画家张璪和王墨。

张璪是一位士大夫,江苏苏州人.他画画特别注意感情投入.每次作画之前,“箕坐运气”,如练气功的状态一样,为的是酝酿创作激情.等到灵感被激发上来之后,挥毫泼墨,“毫飞墨喷”,“忽生怪状”,甚至手掌涂抹,不拘一格.他画松树,双手各持一笔,同时落墨,叫做“双管齐下”.湿笔画嫩枝,枯笔画枯枝,产生了“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强烈对比效果.这正是对水分的巧妙运用.张璪在水墨实验的阶段,便掌握了如此高超的水墨技法,这在当时可说是奇迹.难怪古人对他的评价是“旷古绝今”.遗憾的是,他的真迹一幅都没有流传下来。

王墨平生好酒.作画之前,必定饮酒.酒醉之后,“或挥或扫,或浓或淡,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甚至解开头髻,蘸墨而画.这种狂放的“墨戏”,比起张璪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他也没有传世之作。

张璪、王墨之后,水墨山水逐渐兴盛,画家队伍,不断扩大.五代、北宋期间出现了荆浩、关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王洗、郭熙等一大批山水画家.一时群星璀璨,人才济济.他们之中,有人专画北方山水,有人专画南方山水,具有显著不同的南北山水画风貌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构图造型和笔墨表现山石纹理质感方面,都下过一番苦功,创造出肃穆严谨、雄浑朴重的北宋山水画的总体风格.把水墨画的发展从实验阶段的斗胆创新,变成了完善阶段的合理调整,从突变转向渐变,从而把水墨山水画推向一个完美的境界。

但是,任何过分完美的事物,都会变成一种僵化的模式,扼杀艺术发展的生命力.第一位站出来打破完美格局的人,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

米芾祖藉山西太原,定居镇江,是一位当过大官的文人士大夫.他为人举止癫狂,被称为“米癫”.他对“山水古今相师”,无人敢于打破旧模式的情形很不满意,提出了“信笔作之”的见解.就是说画画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下笔要潇洒自如.这种观点反映了文人画思想的萌芽.米芾把他的观点付之于实践,大胆地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人水墨山水画。

米芾山水画最大的突破是毅然打破了山水画传统的“勾皴点染”.舍弃了皴法而代之以一种称为“落茄米点”的点法.这种“米点”是用湿润的侧锋笔,反复打上椭圆形的横点子来描画山峦形体和质感;以泼墨参用破墨和积墨,(趁先画的水墨没干时再画叫破墨;等先画的水墨干后再画叫积墨)最后用焦墨点在关键部分提神。

这种画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烟雨朦胧、云雾缭绕、忽隐忽现的山水景色。

米芾的山水画已经失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儿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中领略米家山水的独特风味.翻开画卷,似有雾气扑面而来.山中白云缭绕,烘托出山头的深沉晦暗;雾气挟裹山腰,飘飘渺渺.远看全画,墨气淋漓,满纸湿润,就像刚刚画完的一样。

米家父子以开拓型的艺术实践,在山水画领域率先实现了文人画的主张,对元四家及明清水墨写意山水画派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米家父子功不可没。

下页:(三)写意花鸟——“推倒一世”和“当头劈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