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机器人技术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教给你
来源:世界科技百科 专题:

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许多科学研究者“异想天开”的主观设想和辛勤劳动的客观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前面已经说过,一些学者在研制控制对话原理,做出了不少贡献.此时,另一些实践家和实用主义者则努力将机器人的这种新能力套在科技进步的大车上,他们决心让机器人具备具体的领域中的某些知识。

我们知道,计算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因素被一个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联系在一起.计算机比起逻辑推理来,更经常地采用类比和判断的方法,它将这些要素进行归类、合并和综合,渐渐地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机器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性事件。

最初一批这样的计算机诞生于50年代末.它们证明了约40 个定理,并且能解答象“建造儿童金字塔”一类的简单小问题.到6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同计算机谈论天气之类的话题了,因为这些计算机了解气象学,并具备正确造句所必需的句法知识.比如,如果对它说: “我不喜欢夏天下雨.”它会彬彬有礼地回答: “是的,不过夏天并不经常下雨.”此外,还有一个叫“棒球”的程序能解答与本年度比赛有关的所有问题: 比赛地点、比分、参赛队的人员情况.而“谈谈”程序,它已经开始对交谈者的家庭关系感兴趣了,尽管它确实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到了1965年,机器人“先生”才开始更多地注意词义,而不仅是单词在句中的排列顺序.计算机“学生”也是这种类型的,像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解答一次方程,能用流利的英语叙述解方程的顺序。

输入计算机中的知识专业化程度越高,计算机掌握它们的可能性就越大.现在,有些计算机已成了真正的“技术顾问”.比如,它们已经在协助专家们去确定哪个地层矿产丰富;协助专家们作出有关传染病的诊断.要制造出这样的“专家”来,必须把人——专家的知识,传授给它们.然而,不管令人多么难以置信,主要困难仍在于怎样把这此知识从人的大脑中“全掏”出来.比如,医生作出诊断时,根据经验,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他几乎是在下意识地和机械地加以运用的.研究者们花费了好多时间去采访医生和其他专家,以便弄清楚他们思维过程所固有的基本规律.只要能将他们思维的全部过程还原,那么,再把它复制于计算机程序中,这相对来说就不复杂了.从1965年开始,计算机中的第一个“专家”便由法伊根鲍姆在斯坦福制成了.它一出生,就自告奋勇地帮助化学家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另一个技术顾问“探矿者”,工作起来更是严谨.它详细地研究地质图和土壤样图,以便确定存在的矿床.它居然在华盛顿州发现了一座蕴藏丰富的钼矿。

而计算机“医生”,它的程序编制于70年代.它在得知诊断结果和主要症状后,能对传染病作出诊断.最精彩的是,如果应用人要求它解释作出这样诊断的理由的话,那么它任何时候都能说明作出这种诊断的理由是这个,而不是另一个.匹兹堡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家波乌普尔和内科专家迈尔斯还设计了计算机“科达”的程序,这个计算机在其存储器中存储着比一个医生在任何情况下所记住的更多的病症.它可以把事实、评定和判断结合起来作高难的诊断.计算机竟然学会了诊断? 对的,不信,请看下面的实例:

有一天,人们给这台计算机输入了一个中年人的详细病情.当时,这个中年人脸色难看之极,呼吸困难,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迈尔斯初诊为心脏病发作.而计算机注意到了该病人的病情——胸廓不感到疼痛,以前发作心脏病时,血压正常,病历中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计算机先考虑了十多种疾病的症状,否定了这些假设的疾病.然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出主要诊断结果,几分钟后,计算机得出确诊: 病人是心脏病发作.而医生要作出同样的确诊则需要几天的时间.在某些复杂和异常情况下,它作出的确诊比私人医生的确诊更为正确、更为细心.所以迈尔斯医生认为,计算机几乎总是愿意同有足够时间的医学专家研究患者的每一种病症.例如,进行过附加测试以后,“科达”就可以成为医生们的普通参谋,它甚至可以降低医疗费,因为根据计算机提出的问题,医生指定病人去化验的次数将会减少。

现在这样的“专家”队伍已经扩大了.长此下去,它们定将儿孙满堂.例如,正在研制的电子计算机,会翻译,会辨别书面语和口语,会指出错误,会学习,会改正错误.总之,未来的“专家系统”所涉足的领域将越来越广泛,从天上到地下,从古代到现代——真正做到“天上知三分,地上全知道”(虽有点夸张,但符合它发展的方向和人们的愿望)。

下页:购置机器人合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