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五、皇室丧葬活动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

皇帝死后停殡于宫中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

卧在灵柩中的大行皇帝,接受死后宫中为其举行的按部就班的、备极哀崇的丧礼仪式: 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敛、发引.在这过程中,以嗣皇帝为首的举哀成员按礼仪官的指挥,高声哭、踊(顿足)。

沐浴.将沐浴时,负责此职的内廷侍从先在殿西廊下设灶,用于煮热水,准备好沐浴用的器具物件: 盆、盘、瓶、鬲(形状似鼎的瓦瓶)、帛巾、沭巾、浴巾、栉、浴衣.内掌事者端着盛以米潘(淘米水)和热开水的盘,授给沭者入内后,嗣皇帝与妃、公主等退出帷外,立在殿东楹间,面向北痛哭,沐浴完皇帝的遗体后,梳理头发.内中有执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用巾洁试大行皇帝身上的水份,再用浴衣擦拭.浴后,将皇帝安放在东侧的新床上,该床上层是竹席(簟),下层是蒲草席(莞),因《诗经》中说: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头下设枕,枕下有一小囊,盛着掉下的头发和剪下的指甲,准备在大敛时纳入棺中.有些朝代则是将这些东西焚化.皇帝身上被裹以明衣、裳,明衣裳适合浴后穿.然后以方巾覆面,以大敛之衾盖身.沭浴仪式以内外的哭声为结束。

饭含.饭含是在死者口中纳入实物,象征死者生时的食物.春秋时,周天子含珠,诸侯含玉.汉代皇帝含珠.唐代的饭含礼仪规程是这样: 负责这一事务的内廷侍从恭敬地端着水盘走上堂来,嗣皇帝在帷外,用盘中水盥手,再在另外的盘中洗涤宛若贝肉的玉块,然后放在竹器中,执入帷内.嗣皇帝面向西,坐在大行皇帝的床前,揭开面巾、撤去枕头,由一名大臣操作,亲纳梁饭,次含玉.完毕,嗣皇帝回到原来站立的位置.掌管服饰的人员抬过来装着袭衣十二称的箱篚,放在席上,摘去大行皇帝的面巾,换上面衣.再以玉塞耳,叫做充耳.手上套以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囊,叫做握手,再加上手衣.脚上着舄.十二套衣服一层层穿上,之后覆以大敛之衾.开帷,内外哭声一片。

皇帝的敛衣以西汉最为奢侈,叫做“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皇帝含珠后,周身缠以缇缯十二重,将碎玉片做成细密的罗网,称为襦,很象铠甲,连缝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札的原意就是铠甲上的叶片,这一部分延至脚,形成匣状,中间缝以黄金缕.汉武帝的珠襦玉匣上镂刻着蛟龙、鸾凤、龟鳞图案,世谓之蛟龙玉匣.直到东汉末年,皇帝的敛服都是珠襦玉匣.魏文帝曹丕曾下制书,规定自己死后“无施珠襦玉匣”,因为当年孔子曾指斥大办奢糜之敛的贵族,说无异于暴尸于中原.其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兴,朝代与朝代内部君主的替换频繁,不可能在每个皇帝死后做贵料精工的玉匣了.唐以后确定下来的十数套甚至二十套衣裳作为敛服。

由于停殡时间长,为防止尸体腐化,便要在灵床底下放置冰块.负责此事的人员叫做凌人,专设凌室提供冰块。

沐浴、饭含之后举行小敛、大敛.唐代规定,小敛在天明时举行.尚食先备好太牢之馔小敛之前三刻,侍中举版奏(简牍)示令中严,宫中回荡起鼓声.御府令设小敛床,枕席安放好,外施帷幄,帷用白布.主衣率下属将衣裳十九套、绞(敛尸所用的束带)、衾安放在殿中间之东席上.小敛前二刻,开宫殿诸门,禁卫分部设仗,这时百官、内外命妇各自在拜哭之位站立.小敛前一刻,侍中请外办礼仪使引嗣皇帝、皇子等就位,在场众人发出哭声.内谒者引诸王等就位.执礼者说“哭! ”各个位置上的人齐声痛哭.侍御小臣进入殿中,按规定操作,为皇帝的遗体穿上十九套衣裳,然后系上绞,盖上衾.嗣皇帝在近侍的搀扶下哭着进来,跪地凭着大行灵床,哭踊无数,之后,被搀扶着还于原位。

按礼仪之规定,该哭踊时哭踊,大多数嗣皇帝都能勉强做到,还有哀毁过重者.有些昏狂任性的少年嗣皇帝却张不开嘴、挤不出眼泪,甚至掩饰不住笑意或者丧事活动时不在场而去寻欢.即位时年仅十岁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在父皇的灵前不哭,却显得很有理性: 一日的丧事进行到下午申时(三至五时),大臣们还不见嗣皇帝哭出来,便纷纷进谏,司马曜却说: “哀伤到了程度就会哭,哪有什么常规! ”(原文“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大臣谢安叹其精理不减先帝。

小敛之后的大敛是治丧的高潮.程序略同于小敛,但规模更大,参加者还包括皇弟、皇叔、皇叔祖、皇从父兄弟,诸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嗣皇帝按礼仪使的奏请哭踊再拜,所有在场者也随之哭踊再拜,十五举声.礼仪使奏请皇帝止哭,皇帝便止,内外皆止.大敛操作者是宦官和女官,加衣毕,再将六玉(珪、璋、璧、琮、琥、璜)系于其上.这时,梓宫、龙輴、绋等已经陈列于殿西阶下,輴是载灵柩的车,绋是牵引柩的绳索.梓宫被沿着西阶抬入殿中,放在大行皇帝的西南侧.先将七星版安放在棺底,版上凿有七孔,各孔之间有槽相连.再加席褥于版上,画着日、月、星辰、龙、龟之属的黄帛施于棺盖内,陈衣(以前穿过的衣服)和六玉敛放好后,中官掌事者将大行皇帝安放于梓宫内,然后加盖,覆上夷衾。

大敛之后,梓宫还要停于宫中一段时日,在殿下设二丈九尺长的铭旌,题曰某尊号皇帝之柩.明代仁智殿是梓宫停放之所,俗称白虎殿。

宫中治丧活动结束,皇帝的灵柩被发引出宫,送往墓地.明代规定,发引之前,百官斋戒三日,遣官的葬期告天地、宗庙、社稷.……发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即天安閁)、大明门、德胜门、以及山陵沿途的清河桥、沙河桥、京都应祀神祗及沿路神祠.这一晚举行辞灵礼,嗣皇帝、后妃皇子、亲王等,皆衰服以序致祭.礼仪部门在午门外设大升舆,依图式陈葬仪。

发引日,先行启奠礼,陈设醴馔,嗣皇帝率皇室成员就拜位,四拜,奠帛,献酒,读祝,再四拜、哀哭,望瘞或焚帛.在大行皇帝安卧之殿,嗣皇帝面向西站立,皇子、亲王站在丹陛上也面向西.执事者进殿,撤帷幕等物,拂试梓宫,内执事官将龙輴停于殿下,设真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再行祖奠仪式,即设奠以告亡灵.与辞灵仪式同,嗣皇帝被带到梓宫近前,面向西,内侍于梓宫前跪奏,请灵驾进发。

内侍们捧着谥册宝、神帛(招魂幡),由殿中门出来,放置舆内,接着铭旌也被移出.这时,执事官与内执事官小心翼翼地抬梓宫出殿,执事官负责搬动梓宫,内执事官在两旁执翣,翣用来障蔽、保护梓宫,顺着台阶,梓宫降下殿来.内侍官于梓宫前跪奏,请梓宫升上龙輴.于是,执事官抬梓宫上龙輴,然后以彩帷装饰梓宫,执翣者列于梓宫左右.内侍擎伞扇.侍卫站立如仪,皇帝旧时用过的仪仗列于前,后面跟着是谥册宝舆、神帛舆、真亭、铭旌,队伍开始行进.内导引官导皇帝由殿左门出、后妃、皇子、亲王及宫眷随后.在午门内、举行遣奠仪式,与祖奠仪式同.然后,内侍在梓宫前跪奏,请灵驾进发,队伍启行.皇帝、后妃、皇子、亲王痛哭极哀,内侍跪奏,请皇帝回宫,然后导引皇帝、后妃还宫.在午门外,礼官跪奏,请梓宫升上大升舆,于是梓宫被抬上大升舆.礼官再跪奏,请灵驾进发,皇子、亲王哭送.灵驾出端门,停住,在太庙行辞祖礼,由皇子主持,礼毕,礼官再请灵驾进发.梓宫由承天门出,皇子、亲王步送至德胜门、再骑送至陵.在陵墓中,皇帝得到安息,并加入祖宗之列。

下页:六、历朝皇宫人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