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人生之旅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爱的困惑
来源:黄金时代 作者:朱一强

有一些姑娘埋怨:他得到我以后,就失去了初恋时的热情!

有一些夫妇慨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成家立业或者恋爱进入晚期的男女会慨叹热情的消退和生活的平淡?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所启示的是,情侣彼此保持新鲜感、神秘感在爱情生活中很重要。因为,爱情的持久乐趣是同当事者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紧密相联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便要求男女双方不断激发朦胧的美感,要有保留地储备新颖独特的精神内涵。要达到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交往效果,爱侣之间情感交往的基点建立在由知识和艺术熏陶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美之上便是关键性的条件了。智能和美感的交相呼应,不断增长,可使爱人对自己不断地有所发现,发现新的美质,新的引力,因而交流的愿望愈加强烈。某些轻率失身的少女以为奉献贞操可以稳住对方,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与她们的初衷相反。过分亲昵的后果常常是在情侣们最需要含蓄的时刻过早丧失了神秘感,减弱甚至消除了恋爱阶段最可宝贵的对朦胧意念的心理追求,降低了对方的性爱想象力,因而也降低了自己的审美价值。索菲亚·罗兰在谈到女性演员的裸照时,认为“裸照降低了表演的魅力,因为它失去了神秘的元素。合适的衣服比倮体有更多的诱惑力。”因而,要使对方产生持久不断的热情,便要力求保持朦胧的美感。朦胧的神秘感是构成爱情引力的一个重要因子,而神秘感的标志之一是能在恋人心中诱发无穷的想象。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一次恋爱成功?

人生是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人们大都要经历若干级人生阶梯。这种人生阶梯的更换不只是职业的变换或年龄的递进,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又升高了一级”的人生阶梯上,人们也许会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看待生活,选择生活,并用全新的审美观念来判断爱情,因为他们对爱情的感受或许完全不同了。

这种情况在某些影星生活中常可见到。英格丽·褒曼在其自传《我的故事》中叙述了自己的三次选择伴侣的始末。她的初恋在当时的境况下也是一次满意的恋爱。然而,这位天才少女的奋斗征程和她的价值和价值观念是同步生长的,当她蜚声影坛时,褒曼才找到了她的生活位置和人生价值:她完全成熟了。因而,她水到渠成地做了第二次选择:与同行罗泊托结合。这次选择,对于作为超级影星的褒曼来说,应当说是合情合理的。尽管生活逼迫她作了第三次选择,她的女儿曾断定母亲“不善于选择丈夫”,但褒曼的一生的爱情光轮都是围绕着与她志同道合的罗泊托男爵的。

这种人生的“阶梯性”与爱情心理中的审美效应的变化关系在许多历史伟人的生活中,也可看到。比如歌德、拜伦、雨果等,他们更换钟情对象“往往表现了他们对理想的痛苦探求,同现实发生冲突所引起的失望,和试图通过不同的人来实现自己理想形象的某些特点的结合。”

虽然更换钟情对象有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选择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人们应该尽可能在较成熟的阶梯上作一次性的选择。那种小小年纪便将自己缚在某一个异性身上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为什么有的妙龄少女会狂热地爱上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

这可能与审美中的反差感与距离感有关。痴情男女往往把对方理想化和偶像化。这种心理强度越高,爱情的浓度便越浓。偶像化往往是与审美化的过程紧密联系的。确立婚姻关系,从生理上来说,男女之间有一定的年龄差是需要和正常的。然而,审美却不受年龄的限制。戴高乐说,距离就是权威。在不少爱情实例中表现了这种倾向:同一年龄跨度的男女往往容易在智能和人生经验上处于同一地平线,不易造成反差感和距离感,尤其在个性鲜明、理想色彩浓厚的知识女性的爱情追求中便时有这种现象发生。少女爱上比她岁数大很多的男子,有时候就是由反差感和距离感引起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到了不惑之年,无论是知识广度和深度,还是为人处世的经验,都十分丰厚了。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脱尽了轻浮或者幼稚的痕迹,显得那么丰厚和沉稳——他们完全是一颗成熟的果实了。培根对此具有敏锐的观察,他写道:“如果美的要素在于举止之得体这句话不假,那么,年长者看起来比年少者更觉亲切,这也就毫不足怪了。古语云‘美人迟暮,风韵不减。’年轻人往往举止多欠得体,难以得到美名,只是考虑到他们尚且年轻,才放宽尺度,权且以其年轻来聊充得体。”知识女性的爱情的焦点往往落在精神丰富、作风优雅,举止自然得体上。不少青年男子对她们来说,犹如一杯水,一口便可尽饮。而成熟的男性美则有如海洋一般,具有平静而又深不可测的无穷魅力。因而,成熟者往往能包容追求者的精神要求,容易产生距离感,完全偶像化的审美过程。而且,这种情感要么不发生,一旦爆发则不可收拾,其力量足以排山倒海。这在小说《故土》中的叶倩如对白天明的爱情追求中便可略见一斑。

当然,本文不是主张所有结婚的男女都要把年龄差距拉得很大。有时候,年龄并不是成熟的标记。况且,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爱找成熟的男子。

 
下页:飞车救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