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史园地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袈裟争夺记
文章来源:中国通史简编 作者:ws

“衣钵相传”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成语.成语中所说的衣是僧人在做宗教仪式穿的披风式衣服,叫袈裟.钵就是他们在化缘 (向别人索取钱财、物品和食品) 时用的大碗.从前教派的主持僧人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后,便将自己的这些物品传授给他,作为正统相传的凭证.僧人们为争当教的领导,也就常拼死争夺传代衣钵,下面就是发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故事.

大约在南北朝后期,有个叫达磨的天竺僧人从海路来我国传教,先在南方,后辗转到北方.他自称是佛教禅宗派的第廿八代传人,还带有一件自称是禅宗开山祖师传下来的布袈裟.达磨在晚年选中了一个叫慧可的弟子,欲立为法嗣.他要慧可表示舍身为佛的诚意,慧可自断一臂以示决心,达磨才正式将天竺袈裟传授于他.后来慧可再传衣于僧粲.四传于道信,五传于弘忍.这时已是唐代初年了.

弘忍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传教,有僧徒千余人.一日弘忍欲选法嗣,令众僧徒各书见解,写成一个偈 (和尚唱的词句) 让他审视.有个叫神秀的弟子在门徒中地位最高,深得弘忍赏识.众弟子都自知不是人选,便一致推崇神秀写偈.数日后,神秀写就,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见偈后唤来神秀说,你这个偈只是到了门前,还不曾入得门来,回去想想,再写一个来.如入得门,我将法衣传你.神秀回房苦思多日,终写不出新偈.

这时寺内有个叫慧能的舂米行者 (带发僧人) ,他不识文字,请人在墙上写就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

继而又作一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静,何得染尘埃.

他将佛家的空无观点作了引深.神秀虽为高僧,但终究领会不深,认为世间还有尘埃,需要经常抹拭.慧能则认为佛性 (指身心) 是染不上尘埃的,自然用不着拂擦了.

禅宗的基本精神是“见性成佛”,谁领悟到这个“性” (即空无观点) 谁就可以成佛.因此,慧能自然成了禅宗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弘忍给他秘密讲授了金刚经,并将祖传袈裟传授于他.慧能在寺中地位卑下,得了传衣就会有人来谋害他,故弘忍命他急速返回新州 (现广东新兴县) 原籍.慧能离去三日后,弘忍才宣布法子南去.

众僧徒得知慧能携袈裟南下,立即紧追而来.在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庚岭上,一个叫惠明的追到了慧能,慧能随即交出法衣.惠明深知自己是个普通僧人,不合取得这般法物,便对慧能说,我不是为袈裟而来,我是想知道弘忍和尚所传密言.慧能如实以告,他满意了,要慧能急速离去.次日,后面追赶的人陆续来到岭上,惠明对他们说,我先到此等候,没见着那人,询关岭南来的人,也说没见过那人,想必还没到达此地.众人果真相信,返回原路细细查访去了.

慧能得惠明帮助,躲过众人追赶,方得回到岭南,隐姓埋名,在山林猎户中藏伏十六年之久.

当时广州有个制旨寺,高僧印宗法师在寺内住持,常讲经布道,拥有僧俗听众三千多人,慧能见局势渐平,也到制旨寺混在听众之中听经.一日,几个僧人辩论幡 (寺庙门口杆上的旗帜) 动的道理.一僧说幡是无情物 (非生物) ,因风而动,另一僧说风幡都是无情物,如何动得?如此你我争执不休.慧能听后大声说:“你们说这个动,那个动,都不过是你们自己的心动罢了!”这可是相当彻底的空无观了.印宗法师在室内听着大吃一惊,连忙找到慧能,收入寺内为徒.日后经询问,才知其为禅宗传衣法子,立即拜慧能为师.慧能得印宗等人拥戴,自立门户称南宗.

神秀虽然没有得到达磨传代袈裟,但仍以禅宗首领自居,称北宗.唐武则天当政崇佛,公元691年迎神秀来国都长安.公元696年,尊神秀为国师,神秀推荐慧能.武则天派专使迎慧能进京,慧能恐北上有险,故托病坚辞不从.武竟毫不客气索取传代袈裟,慧能无奈,只好献出.武赐还袈裟一件,绢五百匹.慧能虽换得袈裟,仍当是达磨所传,以示正统所在,但却不再传衣了.

武则天取得达磨袈裟,不久意欲赐人.一日,武集合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玄约、慧安、智冼、玄赜等人问道:“你们有欲否?”神秀等人都回答无欲,唯智冼答有欲.又问:“何得有欲?”答:“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武则天认为智冼回答实在,便将达磨袈裟赐给他.智冼得衣后怕被劫杀,一直深藏若虚,直到临死才秘密传人。

 
下页:梁上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