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名湖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洞庭湖
来源:中国名湖 类别:风景名胜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素以宏伟、富饶、美丽著称于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跨湘、鄂两省,面积2820 平方公里.在远古时代,即大约二亿五千万年以前,洞庭湖区与湖北的江汉平原,同为雪峰山脉的陷落部分,称作"断陷湖盆".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长江以及湘、资、沉、澧四水从上游流至此处后,河道迂回曲折,泥沙不断沉积,以至江水四溢,逐渐形成巨大的水乡泽国。

洞庭湖碧水共天,沧俱空阔,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它的记载和描绘无尽其数.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吟咏过美丽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湘君》、《湘夫人》诗篇中,屈原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 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萧,游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带特产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贝、桂树、木兰、辛夷、薜荔,构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官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人们常说的"八百里洞庭"一语,出现于唐宋时期的诗文中,洞庭湖的潋滟澄波和壮丽景色、恢宏气势激发起诗人们的无限诗情.唐代张说诗曰: "平湖一望水连天,秋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来舟到日边."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诗曰: "洞庭秋正阔,予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惟余水共天."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均有描绘洞庭湖的名句千古传诵.李自《秋登巴陵望洞庭》诗曰: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及.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情长沙浦,霜空云梦田.……"杜甫形容浩渺洞庭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自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释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元稹的"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宋朝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极得后世赞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正因为湖水幽深莫测,浩浩无涯,使人们产生了奇妙的幻觉和神奇的想象.唐人李朝威在他的《柳毅传》中,便将洞庭湖描绘成"白壁为柱,青玉为墙","台阁相向,千门千户,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

明清时期,洞庭湖仍十分广阔,溯泊面积约为6000 平方公里.明代诗人巍允贞有"洞庭天下水"的诗句,清朝袁枚描述为"岳阳楼望水无涯,万里荒荒自浪开".何绍基《过洞庭》中曰: "千帆如鸳白纷纷,飞向湖中踏浪纹.大水来观八百里,轻舟直渡万重云.……"

如今,洞庭湖湖面虽大大萎缩,但仍然相当宽广;洞庭平原肥田沃土,阡陌纵横,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洞庭湖,水天一色,渺渺似海,自古风光卓绝,胜迹无数.其中当推荡漾湖中的君山和耸立湖畔的岳阳楼最负盛名。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是湖中一个晶莹如碧玉的小岛.总面积0.96 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3.气米,呈椭圆形,上有数十个山峰,较大的有十二峰,峰峦盘结,沟壑回环.君山虽小;但它在一湖浩荡的活水映衬下,显得无比秀美.历代文人名士对它吟咏不绝.唐朝李白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之句,赞叹它美如画图.宋代黄庭坚的名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欣羡之情,溢于言表.清代袁枚写道: "几点君山云外立,拟乘风去访蓬莱".把君山描绘成仙境.但描绘君山最为生动而形象的佳句首推唐代刘禹锡的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由于君山浮于波面,云雾统绕,忽隐忽现,容易使人产生奇异的幻觉,引起丰富的想象,在悠久的历史中便孕育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为君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唐代程贺的《君山》诗,说的就是一个神话: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到君山此本无.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又传说君山是一条乌龙,盘踞洞庭湖中,至今留下龙口、龙舌山、乌龙尾地名和龙涎井古迹.又据明朝《隆庆岳州府志》记载: 黄帝轩辕氏曾在此铸鼎,铸成后愈骑龙飞升了,所以君山有铸鼎会.君山的名称也来源于绚丽的神话.据晋朝王嘉《拾遗记》中说,洞庭山天清霞耀,柳绿花芳,"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据《山海经》记载: 尧帝的二女住在山上.二女就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舜帝南巡,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披大风阻于洞庭山.二妃突然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悲痛欲绝,望着茫茫湖水,抚竹痛哭,泪痕留在竹上,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而死,葬于山之东麓.因二妃称为君妃、湘君,为了纪念她们,便改洞庭山名为君山.现在君山的二妃墓前后仍长满了"泪痕"点点的斑竹.墓前有一石刻对联: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墓以西有柳毅井,其故事源于《柳毅传》.唐仪凤年间,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泾阳,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问其原由,知为龙女,因受汪阳君残暴虐待至此.柳毅受龙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此井直下龙宫,递上书信,又诉龙女苦.龙君之弟钱塘君怒作百丈赤龙,灭泾阳君,接回龙女.洞庭龙君终招柳毅为婿.柳毅井水清冽甘甜,深不见底.又传此井与太湖洞庭山的井水相通.《水经注》中说: "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柳毅井建筑别致,井壁有一巡海神浮雕,手持宝剑,传为柳毅引路者.在君山龙口刀削般的石壁上,有一个1米见方,凹进10 厘米的印记,此为传说中的秦始皇封山印.据《洞庭湖志》载: "秦始皇南巡至君山,遇大风浊浪,船不能行,问博士,则曰: 乃君山上尧帝二女娥皇、女英,为寻夫至此未着,忧疾而死葬于此山,被封为湘水神,故作此患.秦始皇闻之大怒,天下只有我为君,怎么此山也称君? 遂罚刑徒3000 人,将山上树木伐尽,并放火烧山,在石壁上阴刻几颗大印,后人称"封山印",意在使湘水神不再为患.今尚存两印,笔法苍劲,有释为"永封"者,也有作"封山’者.还有人认为不是文字,仅是一种道家的符咒而已。

君山古迹遍布,据《巴陵县志》记载,有三十六亭及井、台、楼、庙等.现在可供观赏的,除二妃墓、封山印、柳毅井外,还有朗吟亭、酒香亭、射蛟台、传书亭、烟波亭、龙涎井、飞来钟等.君山的一草一木,一台一亭,无不附丽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但赞颂了君山的奇丽,也说明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近年来在君山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陶片和石斧,充分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一带。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沏,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同为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在800 余年间,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燹,几次倾毁,几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1984年重修竣工.岳阳楼建筑精美,气势雄伟,主楼高19.72米.建筑特点简言之为: "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特别是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故名盔顶,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洞庭湖不仅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 "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如今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历史上即颇负盛名.据清代《巴陵县志》载: "银鱼出骗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见黑点者佳,以火焙之,胜日干者.他处出面条鱼,长二、三寸至四、五寸则贱物矣.一年冬夏产之,夏水热不如冬美."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银鱼嬉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炮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成为一大旅游项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仅风景佳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水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竖立杯底,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上,确为"茶中奇观".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以及"日影"、"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四读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洞庭湖博大恢宏的气势,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犹如中国山岳中"五岳独尊"的泰山.作为我国湖泊文化的代表,洞庭湖是当之无愧的。

下一页:福州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