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糊涂学大全 < 生活秘籍集锦 < 首页 :当前 
不务虚名,学以致用
类别:教育人生 来源:

读书人有两大关:

一曰:名关.二曰:做关。

读书人无权无钱求什么? 求名——名垂青史,名誉传世.为了求名就要急功近利,为了扩大名声,就要包装自己,于是凡约稿必应,有出名机会必争.结果安静的书桌不在安静,人渐渐空的真成了一个名,什么都没有。

读书人满腹经论,但能不能做? 这是一个大考验.一介书生,但要有践行精神,这样学识才不会空.知行合一,道德文章,中国古人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不是没有道理.弃浮史,潜心读书,大隐隐于市。

重践行,不尚空淡,学以致用。

1.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名如同权、钱、色一样,是一件极诱惑人的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考了一辈子,50 多岁才中举,好事来的太迟了,一旦到来,他失去了控制,被屠户的岳父打了两耳光才清醒过来.读书做官,功与名相联,人们求官的同时求名.在古代也有不求官的的,但名声很大,这也是不少读书人羡慕.现代社会所谓的'包装'.不过是一种追逐名利,扩大名声经济效益的办法.名人当然很好,有人追求,有人崇拜,读书而成名的亦是如此.杂志、报纸稿约不断,好事总是有的。

其实许多读书界中的名人,苦得很.他们被那些出版社、杂志社的记者们围得晕头转向,他们手中的笔也不过是一种高雅的赚钱工具,尤其在商品社会的今天,名字同经济利益是联在一起的.文卖得多,文就贱,学问是个苦差使,那有那么多灵气,创新.到头来也不是东抄西抄而已,久了,这种名同拉平板车的倒爷没什么两样,不过是个文倒罢了。

书界的许多名人也有不少是吹出来的,如同那些假货,靠的是广告把名声弄大了,这样的名人,名字如雷灌耳,其实满肚是草。

中国古代历来反对读书求虚名.'患得患失,最是求名大病',清代大儒黄宗曦说'浮名人误人,尤实岂宜享.'什么事是都相反相成的,好事太多,必有坏遇相遇,所以'享名太盛,必多缺憾.'

这一点清人曾国藩极为清醒,他在致弟的书中认为读书为求名是最要不得的,越是想成名,为成名去学、去记,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他说,我说读书不求强记,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强求硬记的人,差不多都有追求名望的念头汲汲在心,所以更加记不住.如果完全没有虚名之累,记也好,不记也好,心地宽舒,无所挂牵,反而能静下心来,或许倒能够记住一些东西,也未可知.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国荃弟不妨在实践中逐一体会。

曾氏的这个说法有几份道理.心平气和去读书,书中自有人生道理,为虚名去读书,到头来是一场空,求名不成反误身。

下页:诚信为本,和气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