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糊涂学大全 < 生活秘籍集锦 < 首页 :当前 
教子忍为上
类别:教育人生 来源:

人生于世,不可能百事百顺.人总有倒霉的时候,吃亏的时候.志向远大之人,在倒霉时应耐住性,在吃亏时应顶得住。

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一个好生男儿从一个市井无赖腿下爬过,不能说不是耻辱之事,但韩信做了.他咬住牙爬了过去,他听到了满街的讥笑,侮骂,但他深信终有一天会能报此仇.忍成为动力.这点曾国潘给其弟的信讲得很好,希望其弟能在逆境中,忍受住多种困难,不能沉沦.他在信中说:'你的忧愁焦急,想来比初十以前更厉害了吧.但是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正是磨炼英雄,助你成功之时.李申夫曾说我怄了气从不说出来,一味忍耐,慢慢再自己努力图强,因而他引用谚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两句正是我生来咬牙立志的要诀,不想被申夫看破.我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权贵所鄙弃辱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巡抚所鄙弃辱骂,乙卯、丙辰年间被江西巡抚所鄙弃辱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江之败、湖口之败,打脱牙的时候可以说是很多的了,没有一次不是和血吞下去,弟弟这次郭军之败、三个县之失,也很有打脱门牙的景象.你来信常常说运气不好,这就不像好汉的口气了.只有一个字不说,咬紧牙关,慢慢自己努力图强罢了。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坎坷不平之事,不如意事常有,关键是如何对待.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自甘沉沦,但也有人将挫折化为动力,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这是曾国藩从人生阅历中得来的深刻感受.'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一名言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唐宣宗李忱的女儿万寿公主,自幼生长于皇宫内院,再加上母后的宠爱,十分娇乖自负.当她长大之后,宣宗为她选择夫婿,要她下嫁给宰相郑絪之孙——校书郎郑颢.万寿公主得知郑颢才华出众,是一位文雅的进士,心中十分高兴,出嫁前,宣宗嘱咐女儿说:'昔日,太平(唐高宗女)、安乐(唐中宗女)二公主都因骄纵不法、干预朝政而被杀,你过门之后,定要孝顺公婆、尊敬夫婿、和睦全家,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出身高贵而轻视夫家.'宣宗还不放心,又特意给万寿公主下了一道诏书:'如不听我的嘱咐,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于是选好吉日,准备嫁妆。

按照皇室旧制,主管婚嫁的官员准备用银装饰车马,宣宗制止说:'我希望用节俭来教化天下,就必须先从皇家做起.'于是就下命令以铜代银装饰车辆。

万寿公主出嫁后,宣宗仍不放心,特地差人暗中察看公主的处事言行.一天,驸马郑颢的弟弟郑颌突然得了重病,一家人为此十分焦急,请医,探问,忙乱无暇,却不见万寿公主的踪影.原来,公主正躲在慈恩寺看戏,根本没把小叔子的重病放在心上.宣宗得知此事,心中十分恼怒,颇有感慨地对皇后说:'难怪臣家不愿和皇家通婚,实在有道理! '他出旨急召公主进宫.万寿公主已知自己偷闲看戏,不顾小叔重病之事,惹怒了父王,心中又愧又怕.进宫之后,宣宗狠狠地教训她一顿,公主也哭跪在地,请求饶恕,发誓今后改过.皇后也自责教女不严,便对女儿说:'回府定要向公婆认错.若再违背父训,必有大祸! '宣宗见女儿已知错认错,才让她回郑家.万寿公主回到夫家,不但向公婆认了错,还去探问小叔,为他煎汤熬药,精心护理.郑府上下也都称赞宣宗身居王位,严以教女的好品德。

居高位而谨慎,身为公主要关心别人,这里就有一个克制自己,忍的问题。

唐朝柳玭,做过御史大夫.他出身于高官世族之家,祖父与父亲都当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

唐朝的风气,权贵子弟往往斗鸡赛马,花天酒地、仗势欺人.可柳氏治家甚严.《旧唐书》上说:'他的'子弟克禀诫训,言家法者,也称柳氏.'柳玭依据所见所闻和家庭教育的经验,专门写了篇告诫子弟的文章,很有见地。

柳玭向子弟们介绍他自己幼年时听到的'先训'和'家法'.归纳起来有六条:'以孝梯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和,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来事,以气义为凶人.'讲'孝佛'家庭内部两代人之间容易团结.'恭默'讲交友之道,不但要有礼貌,而且不要议论别人的长短.'畏怯'并不是提倡胆小,而是说办事兢兢业业,时时想到有办错的危险.'勤俭'两字好懂,也确实是柳家的传统.柳家遇到灾荒年,虽然比较富裕,每人一顿也只吃一碗饭.柳仲郢三次担任节度史那样的高级地方官,却'厩无名马,衣不熏香'.这些,都给后辈做出了榜样.他反对把'交结'看得太重,就是说不赞成靠拉拉扯扯的'关系'来谋求升官发财.他所说的'气义',指的是性情偏狭,器量窄小,爱为琐细小事和别人争一日之长短,这种做法当然是应该防止的'招祸之道'。

柳玭还总结了高官子弟'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尤大者',五条容易犯的毛病。

第一条:自求安逸,不甘心过清贫淡泊的生活.妄尊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第二条:不读书,没有扎实的学问,却喜欢评论时事,自己不懂,又瞧不起有学问的人。

第三条:讨厌超过自己的人,喜欢巴结自己的人.看到别人做了好事就嫉妒,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到处宣扬。

忍不仅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自我的修养.柳玭认为志高气扬,无顾忌的批评别人的缺点这都会招来祸害,所以他教子要谨慎从事,不要因小事就赌气,与人争长短。

人心大,有大眼光,才会有大的处世经验,有谋略,有修养.忍是一种大眼光的表现它并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

一般人待人要为善,要克己.君王待人之道也有这个问题。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他不仅治国有道,而且教子有方。

唐太宗自从立了李治为太子后,每当遇到机会便去教导他.比如说,看见太子吃饭,便和他说:'你如果懂得了种田的艰难,就会总有饭吃了.'看见太子骑马,使对他说:'你若知道它的劳苦,而不把它的力气用尽,就会常常骑它了.'看见他坐船,便对他说:'水是用来浮载船只的,但是,水也可以把船倾翻.老百姓就好象是水,国君就好象是船一样啊! '有时,看见太子在树下休息,就对他说:'树木用墨线量过再加工,就会符合标准,国君听从臣子的意见,就会圣明.'

唐太宗从孩子的未来的事业出发,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教育他的机会,运用形象化的暗示给他一些深奥的道理,既耐人寻味,又易于接受,确实富有艺术性。

能屈能伸是做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糊涂学的法则之一.因而有识之士在教子中,在其亲人中都反复强调这个思想.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中说明了这一点.他说:'为兄我自己悟出近年能有所作为主要靠一个'悔'字诀.我过去曾自以为本领很大,能屈能伸,可进可退,又常常看到人家的不足.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自己没有一点本领,凡事都能看到人家有几分正确的.因此从戊午到现在的九年,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是以能立能达为行动的根本,以不怨不尤为行为准则.立,就是发奋图强,在社会上站得住;达,就是办事完满通融,在社会上行得通.我九年以来,痛下决心戒掉没有恒心的毛病,看书写字,从不间断,选将练兵,也非常用心,这都是发奋图强以争取站得住的工夫.所写的奏疏公文,用词再三考虑,没有一句与事实不符的话,也没有一个夸耀自己的词语,这都是完满通融以求得行得通的工夫,至于怨天我历来有所不敢,指责别人则经常免不了,但也都随时强制自己而克服这个毛病.弟弟如果想告诫自己以求上进,似乎可以考虑学习为兄丁巳、戊午两年的梅悟,然后痛下决心规谏自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默默地记住一个'悔'字,是没有什么事不可挽回的.'

曾氏在这里反复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志得意满之时,要及时抽身退步,闭门思过,以能立能达为体,不怨不尤为用,方能在人世间站得住,行得通.其聪明才智也能发挥出来,业才能有所成。

逆境要顶得住,顺境要退得下,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顺境和逆境,你的不同处理方法也可以用'悔'字和'硬'字来表示.说得是逆境要能屈,保全自己,顺境要能伸,发展自己.文武之通,一张一驰.人生亦如此.一时清禁,一时糊涂,有胜,有败,有顺,有逆.但心中放开,便能张能驰,能屈能伸.这点曾国藩给其弟的家书讲得也很透彻,他说:'正当弟弟遇到种种不利之时,又加上最近与最好的朋友发生不和的事情,想必心情更加不好过.但事已至此,也只有采取逆来顺受的办法,仍然不外乎是'悔'字诀、'硬'字诀罢了。

朱熹曾说过:'悔'字像春天,万物都积蓄着力量才开始萌发;'吉'字像夏天,万物都生机勃勃,极为旺盛;'吝'字像秋天,万物都开始零落;'凶'字像冬天,万物都开始枯朽、凋零.又曾经以'元'字配春,'享'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我的意思'贞'字就是'硬'字诀.弟弟在这个艰难危急之时,如果能以'硬'字效法冬天万物隐藏之品德,以'悔'字启动像春天万物萌生之时机,也许可以挽回一二吧? '

曾国藩在这里所说的'逆来顺受',并不只是消极地退让,忍受,而是积极地以退为进,蓄势待发.这种对待逆境的态度.仍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忍让,宽容,逆来顺受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愚'治智,以大法制小技也.糊涂学的奥秘也正于此。

下页:解脱执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