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生财之道 < 生活秘籍集锦 < 首页 :当前 
长钱生意经
来源:《致富宝典》 作者:

把你的眼光看得远一点经商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事情.遇到困难,挫折,看你如何处理! 这是很关键的.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倒下,还是能正视它们,力求解决.在这之中赠上一言:不妨把你的眼光看得远一点.成功也许就在前面等着你。

当今香港的戏院大王邱德根在创业时,曾备受艰辛,然而他自强不息,经过拼搏赢得了机会,最终获得了成功,开始在1950 年他来到香港定居,准备进军戏剧业,施展自己的才能.他把目光对准了荃湾戏院,租下这家戏院来作为自己进军戏院业的当头炮.当时,荃湾比不上市区繁华,人口也少,仅仅逾10 万人,并且工厂和居民的住宅都是临时建筑物,选择这种地方开戏院,简直是在开玩笑,而且,在一般人们看来,这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可邱德根就偏偏选中了它.因为邱德根心中非常清楚:'市区是比荃湾繁华,发展也大有前途,但自己资金缺乏,无力在市区与人角逐.再者,另一方面来说,把自己的眼光看得远一点,最好往前看几年,如今的香港发展迅速,市区土地必竟有限,随人口的增多,势必向外迁移,那么那时的荃湾一定会发展起来,自己的戏院何愁无生意可做.'主意打定,任何人也不会使他改变初衷。

就这样,他在荃湾开始了创业.邱德根的眼光确实不错,荃湾居民此时缺乏娱乐设施,所以戏院的开业给人们增添了美妙的情趣,因此,生意兴隆.再加上如邱德根所预料的那样,随香港的发展,人口剧增,市区饱和,使大部分新添移民落户荃湾,从而给他的戏院带来了大量的顾客,巨额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腰包,使他暴富起来.对于邱德根来说,经营戏院是得心应手之事,无须费多大的力气.他又整顿戏院,派人到各处采片,扩大片源.同时,又加添戏院放映场数,业务更是蒸蒸日上。

从1950 年他进军戏院到1954 年,短短几年,他就已拥有十多家戏院,一跃而成为人人皆知的'戏院大王'假如没有他当初的明智之举,而是到市区闯天下,以鸡蛋碰石头,他一定会碰个头破血流.'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儿',不被眼前的景象迷惑,大胆去干,成功属于你。

'影业皇帝'的生意眼光追赶潮流,钱如潮流来.'影业皇帝'邵逸夫,他的公司摄制了多少影片已无法统计,仅以他设在香港的邵氏电影制片厂来看,20 多年中共拍电影片1000 余部,数字委实惊人,据香港《资本》杂志按他的手持的上市公司股票及私人公司的盈利、私人产业价值来作统计,其私人财富约90 亿港元。

跟上潮流在电影业显的尤为重要,邵逸夫也正是时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推动业务追上潮流,使财富滚滚而来.1929 年至1933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了电影业,影院相继倒闭,在邵逸夫力主之下,邵氏机构开创新局面,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白金龙》,公映后轰动一时,争睹者如云.该片由粤剧名伶薛觉先主演,成本仅1 万元,但光在广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达60 万元.邵氏机构转危为安,邵逸夫成了中国电影业从'无声电影'进入'有声电影'的时代领先者之一。

到了60 年代,邵逸夫的电影业进入全盛时期,旗下拥有一大批编导,并捧红了许许多多的演员.这时,香港政俯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邵逸夫立即觉察出电视业今后将大有前途,于是与人合作投标,结果中标.在电影事业方兴未艾之际插手电视业,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但随着时间之推移,人们越来越佩服邵逸夫的生意眼光。

香港《亚洲周报》在1990 年1 月的文章中评道:'从事后的发展来看,邵逸夫当年移情电视,看来是一次明智之举,因为其电影王国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全盛期后,在80 年代开始走下坡路.'还要看到的是,尽管邵氏的影业逐渐失色,但其录影带业务却今大展拳脚,在马来西亚一地,就雄霸市场的80% 以上.因此代理人钦佩地说:'现在是录影带的天下,邵逸夫把投资重点放在这里,是正确的选择.'为了摸清电影业的市场动向,邵逸夫闲时就看电影,在70 年代,一年看700 多部影片,最高纪录每天看9 部,现在已80 多岁高龄的他仍每天要看电影,他说:'现在每日看一部电影,高峰期每日仍看2 部,主要消遗都是看电影,也从不感到疲累.'其实他并非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带着市场观念去看的,不仅看本公司产品,也看世界各地的影片,比较优劣,熟悉艺术思潮,从而使本公司的电影赶超世界潮流.超一流的电影艺引来众多的顾客,据统计,环球每天光顾他的影院的观众就在100 万人以上.其收入可观程度可想而知。

下页:“一夜间”成了大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