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 < 论语讲要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未智焉得仁,智在仁上 辨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李炳南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楚国官名,如中原各国之宰相。集解孔安国曰:‘令尹子文、楚大夫,姓斗,名谷,字于菟。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

三仕三已事无详考,惟在楚庄王时,楚、晋之战,楚以子玉为帅,败绩,自杀。子玉是子文所举之人,子文以此去职。余皆不详。诸儒之注议论纷纭,然子张所举三仕三已,且以旧政告新令尹,必有所据。孔子答曰忠矣。子张又问曰,仁矣乎。孔子答曰:未知,焉得仁。集解孔安国注:‘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集注从之。然经文‘未知’下加‘焉得’二字,究作何解。若依郑康成读知为智字,即有智始有仁,则文易解矣。智与仁孰先孰重,中庸、论语所说智仁勇,皆是智在仁上,若依内典,智尤重要。皇疏引李充云:‘进无喜色,退无怨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臣之至也。子玉之败,子文之举,举以败国,不可谓智也。贼夫人之子,不可谓仁。’

子张又举崔子弒齐君,陈文子弃而违之,以问孔子。孔安国注,崔子,陈文子,皆是齐国大夫。程氏集释,引惠栋九经古义说,崔子,郑注,鲁论读为高子,今从古论。刘氏正义说:‘齐君庄公名光,左襄二十五年传言,庄公通崔杼之妻姜氏,崔杼弒之。’时与崔杼同朝之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逃之他邦,所至皆感如齐之崔子,一再去之。子张故问,陈文子何如,可谓仁矣乎。孔子答:清而已矣,未智,焉得仁。何以未智,齐君昏,未闻文子进谏,亦未闻其阻崔子之弒君,是为不智,又何能称为仁者。然得一清字,亦得一种人品,今世尤可贵。

【雪公讲义】

【按】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一章。举三仕三已等相问。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何晏、孔安国、朱考亭,皆以知音如字。有焉得二字。与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其仁也。语气有异。然班固、王充、郑康成、颜师古等,皆以知作智音。加焉得二字,与直云不知,分明各异矣。

◎主智音者,似以智仁有先后之别。颜曰:智虽利物,不如仁所济远。班氏则表先圣后仁及智之次。论衡云:智与仁不相干。五行之道,不相须而成。班书古今人表,所列九品,智人下仁人一等。是恐先智后仁,有违圣训也。

◎窃按礼记中庸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又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子罕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三经文,皆以智字开端,统为孔子之说。其中宁无含义,有何不敢依述。再礼大学篇,明德新民两纲,各有四目。内在格致,智也。外在修齐,仁也。经云:‘智者不惑。’既不惑矣,始能意诚心正。又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既仁为孝弟之本,而后齐治平,自可推而进之。是无不以智为先也。

◎然凡一事,必有两端。如正邪真伪等。智与仁,亦不例外,在勿自欺。今所言之智与仁,皆指正与真者而论也。

【蕅益论语点睛补注】

仁者必忠。忠者未必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卓吾云。仲尼认得仁字真。

【补注】知读如智。智及之。然后仁能守之。故曰未知焉得仁。必开圆解。乃有圆因。有圆因乃有圆果。但忠一主。洁一身。谓之忠。谓之清可矣。未得为仁。

附注:佛家常言“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五度如盲,般若为眼”……,皆以证得般若智慧为第一要务(唯除净宗有些特别)。此亦可作为此文“智在仁上”的一佐证。

下页: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