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 < 论语讲要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孔子赞子路片言可折狱,无宿诺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李炳南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狱是诉讼,审理讼案,先要听原告及被告两造言辞,然后判决。

古注将片言解释为偏言,或半言,大致有两种讲法,一为子路在审理讼案时,偏信一方面言辞,即可断狱。一为子路是讼案两造之一,因为他平日言辞信实,听讼者听子路一面之辞,不待对验,即可判明案情。

不论古今,审理诉讼案件,都不可以只听单面之辞,这里的‘片言’应指为判决的言辞,听讼者在问过两造案情之后,以三言两语批示判决,两造都能心服。像这种明快的决断,孔子以为,大概只有仲由始能如此。

子路为人忠信刚直,刚则明,明则断,所以孔子赞许他片言可以折狱。

子路无宿诺一句,与前段是否为一章,颇有问题。前段称子路名,此句称子路号,应该另为一章。但与前段意思有相关之处。宿诺,集解当预诺讲。无宿诺,即是不事先答应。显示子路既然答应,必不失信。记论语的人以此为子路有忠信服人之德,特别附记在此,为片言折狱作一解。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听讼,与别人无异,即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曲谁直,但不同的是使人无讼。

使人无讼,即是以德化人,如为政篇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周文王为西伯时,有虞、芮二君争田,相约到周家,请其评理。但入其境,以至入其朝,所见农人、行人、士大夫,无不相让。二君自惭而退,把所争之田让为闲田。这是以德化人使其无讼的史证。

下页:行之以忠,约之以礼,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