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经学畸人 廖平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

这是近代经学家廖平自署楹联。“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好大的口气!他确实以大无畏的气概,将古往今来经学史上一切界限和篱樊推得干干净净,开辟了一个没有门户之争、无比广阔的研究领域;他甚至扫除了学术史上儒家与百家,甚至与释道的区别,欲建立一个熔三教于一炉、合诸子为一体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孔经哲学。这样大的勇气,这样大的构想,真是千古一人,旷世宏论!但是,他一生的努力又常常事与愿违,虽层变其说也不能自适,不得不一次、二次……以至于六次改变自己的学说;他一生尊孔读经的呼号,又恰恰成了儒家经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哀鸣。他——廖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经学畸人。

寂寞农家子苦读事笔耕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初号四益,继号五译,晚号六译。清咸丰二年(1852)生于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国古典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廖平祖籍湖北孝感,明洪武二年(1376)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流迁入四川,几经转折才定居于井研县盐井湾。这里,既无平原沃野之饶,又无川泽舟揖之利,举目一片荒凉,满野蓬壁茅舍。文化落后,教育缺乏,自明历清,了无闻人。廖氏家族迁入这里,也是“四百年间无显者”(《廖平年谱》,下引,不复出注。)所幸人丁兴旺,家族颇繁。廖氏祖先,世世代代以农耕、商贩为业。直到清朝末年,才出了个读书人廖平,一举成为名儒,光宗耀祖,还给盐井湾这个俗里俗气的小乡镇带来了“研经”湾的雅号。

廖平的父亲名复槐,号继诚,为人正直,识字不多,却深明大义,常常排难解纷、周人急难,很得乡亲信任。早年为人放牛佣耕,后来年挣月积,在镇上开了自己的一家磨房,继又增开了一家糕饼店,操持着“一担谷子三斤米,一张薄饼一铜钱”的小本经营。夫人雷氏,是个小脚,但为人娴静,精于女红,纺纱绩麻,无所不通。除了负责一家大小的穿戴,还出售些剩余产品以住家需。这对勤劳的夫妇男耕女织,早出晚归,艰难地哺养着6个儿女,廖平就是他们的第四子。日子虽然清苦,家庭倒也合睦。不料在廖平五六岁时,连续两年天旱,收成锐减,廖家磨坊和烧饼铺也难为无米之炊,只好关门大吉。灾荒四起,饿殍遍野,咸丰九年(1859)九月李蓝起义自滇入川,盐工饥民,踊跃加入,川南川西,尽为厮杀之场。井研县城,被围得铁桶一般,70余日,不得解围。官宦之家,或固守城池,或据守山寨;贫苦人家,只得四出逃散。廖平父亲一肩挑了家当,带领一家外出逃难;母亲背负老五,怀抱廖平,一路惊惊惶惶,躲躲藏藏,最后来到仁寿县大愿寨,砍树割茅,造棚栖身。不料大年三十,廖平因出于对富豪之家张灯结彩的羡慕,自作灯笼,不慎失火,一爿茅屋化为乌有。生活异常窘迫。

次年五月,清廷调湘军入川,起义军退出井研,兵火暂歇,廖平一家也才重返故里,但人是物非,磨坊与饼店早已荡然无存。廖平一家从瓦砾场中拾来残砖短椽,垒屋栖身。复东借西贷,得30吊钱。免强重理旧业。廖平父亲吃苦耐劳,母亲又善于持家,三个哥哥也都长成精壮小伙,在廖父的督领之下,这个流离失所的家庭,居然又红红火火地开张起来。廖平因年幼帮不上忙,被送往师塾念书。这也许完全出于父亲需要一个能写会算的帐房先生的愿望,谁知却成了廖平成为一代经学大师的开端。

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明敏。他天资平平,记忆殊差,每天背课之时,他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在科举填括的时代里,记诵是最基本功夫,也是许多读书人用以炫耀自己本事的看家本领,可是,这个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来念书的小学生却在这方面天生拙笨,真令廖父大为失望,于是令其退学。看见别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廖平自然不会甘心。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家先神位面前,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一般。廖平回家,大肆渲染,家里人也兴奋异常。廖父望着还扑腾扑腾弹动的红鲤鱼,认为祖宗真的显灵,孺子可教,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牵了廖平再投塾师,请免其记诵。从此廖平读书避短就长,专从“思”字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采用默识理解的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于此。他后来回忆这一转变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识其意。”(《经学初程》)这个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竟使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来,同时也促成了廖平重思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真是一大转机,因此他后来为学有成后,还深情地题其室日“双鲤堂”,以志纪念。

转瞬之间,廖平已长成十四五岁的少年。这时,廖家娶了两个媳妇,添丁加口,廖平又在镇上开了家茶馆。为了平均劳作,廖平再次停学,手持茶壶在茶馆里跑堂。一天,廖平掺茶时不小心将水溅到了一位客官身上,客人勃然大怒,任凭这位斯斯文文的小茶倌怎样认错、陪不是,客人硬是不饶不依,羞辱谩骂,纠缠不休。惭愧、羞辱、失望使他不由得想起“耕也,馁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的夫子之教,记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意识到一个平民子弟,要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必须发愤读书、一举成名。于是在招牌上大书“我要读书”四字,愤然离去。家人得知,四出寻找,结果在一座破庙中找到了他,人们发现他兀自一人在那里捧书苦读。诸兄大为感动,一起劝廖父让他重修学业。此后诸兄自动延长劳动时间,以代替廖平。母亲则在每餐应煮的米中,留出一勺,积少成多,以供“束修”。亲人们无私的奉献,令廖平感动不已,为学更加勤奋。为了避免人事的烦扰,他把被盖搬入庙中,象个苦行僧一样,孤馆清灯,四季不倦。为防惰心,他常将自己死死地捆在桌椅上,日夜不下课桌。一次,庙僧馈赠玉米饼,外搭一碟红糖,廖平目不离书,且蘸且食。吃完后,和尚出来收拾盘碟,见他满嘴墨污,一盘红糖却丝毫未动,而墨盘却被他醮食得干于净净了。16岁时,娶妻李氏,逢年过节,小夫妻回娘家,夫人小脚走得慢,廖平就跑到前面,拉开一段距离后,取出书籍阅读,等夫人赶到,再如法炮制。其意其专,一至于此!

盐井弯乡穷地僻,缺乏书籍,借读不易。廖平常作有心人,注意搜罗放佚,克服缺书少纸的困难。他在庙中读书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庙里焚化字纸,以“积阴德”。廖平常上前帮忙,若发现有可读之书、可用之纸,他就拣出留下。就这样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使他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旁的内容。后来在关键时刻,这种旁门学问还帮了他的大忙。

下页:执礼尊经两师长 列名蜀中五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