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全性起修 全修即性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这就在乎我们要,必须见着古代圣人那样好,我们要想学成圣人,我们现在就要好学,好学就一定能够成就,为什么呢?这个性是我们本有的,性是本有,它是真实的。我们现在虚妄的心理,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它不是我们本有的。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去假的容易啊,假的一去,真的是本来就有的,那当然只要妄的去,假的去了之后,真的就是,不求自得、自然就得,本来就是我们,就是现成的嘛。因此懂得这个理的时候,我们学中庸之道,不必向外求,就向自性中求。向自性中求就是,去假的、显真的,就是去假显真,这一句话。我们只要时时刻刻记得往,去假显真,我们功夫就用得上了。我们在人世间,办任何事情,遇到跟人家,发生任何利害冲突的时候,只要一想到,我要去假显真。遇到任何问题,我们自己记得要去假显真,那任何问题就迎刃而解,跟人家也没有任何冲突。这样我们在人世间,就是身心平安,逢凶化吉。这就是,在没有成为贤人圣人之前,我们就会有这样的受用。所以研究中庸之道,随时记住这个道理的话,我们立刻就有受用的。

我们自己要转变,也要要立下这个志愿,也帮助很多人,一切的人,要一起来转变。立下这个志愿之后,果然你心里这么做的话,心里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话。自己与我们周围的人,都一同往这上面去学习。我们就算是在学道的人,真正在学道的人,就是有道之人了,有道之人你不论是,处在任何环境,你就不会受那个环境,给你的种种的那些危害。给你一种不安全的那种,那种心里的感受,你都没有的。为什么呢?一个有道之人,心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他心里都是很坦然,若无其事,这就是算是一章了。这一章,虽然简单这几句话很重要,往后下面,再根据这个理论,修持的办法,再加以详细地来解释。…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前两句是讲“生而知之”的圣人的境界,后两句“自明诚谓之教”,是贤人以下的,“学而知之”的一种境界。在后面这两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两句是这一章结束的话,总结的两句话。这两句话郑康成的解释是这样的,“有至诚则必有明德”,这是解释“诚则明矣”,“有明德则必有至诚”,那就这是解释“明则诚矣”。那就是说圣人那不必说了,那是已经学成就了,这个“诚”完全显示出来,“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那必然是有“至诚明德”,做任何事情,都是由“明德”起作用的,现在讲“学而知之”的,贤人以下的普通人,那个要“学而知之”。

“学而知之”是,学这个“明”,“明”就要学觉悟了,觉悟什么呢?觉悟自己有这个“真心”,这叫“明”。果然学得有了心得了,自己开悟了,开悟之后,就必然发生智慧。发生智慧,他就一直、一直地去了这个妄心,显示“真心”,去得干干净净的,“真心”完全开发出来了,就是“明则诚矣”。上面“诚则明矣”,下面“明则诚矣”,虽然境界不同,圣人与贤人的境界不同,但是学到结果,是一致的,都能得到“至诚”了。都得到“至诚”的时候,来办理治国、平天下的事情,都能够有利益于天下的苍生,这两句是结束的话。结束的话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时候,虽然圣人是“生而知之”,我们普通人只要好学,一样能够成就,成就圣人。虽然还没有到圣人,那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只要,本着圣人的经典所教的道理,我们去办事情,一样的有那样好的效果,你去治国、平天下,也能把这个国家、天下,治得非常好。

补注: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前句“明”即“明明德”之第一个明字,动词,彰显之意,由修诚而明本性。后句“明”即“明德”,表性体。依体起用,全用即体,因本体故能起诸用,故言明则诚矣。明德之体方能成就修诚之用,全性起修,全修即性,非离诚修之外别有性体,非离性体之外别谈诚修。

下页: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