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教入门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五蕴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圣严法师

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者, 名为五蕴或五阴(skandha):

(1)色蕴:(rupa-skandha)──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 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观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

(2)受蕴:(vedana-skandha)──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 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 即是当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 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 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

(3)想蕴:(sanjna-skandha)──此为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 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 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 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4)行蕴:(samskara-skandha)──此为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 接著生起的贪欲、嗔恶, 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他心理活动。通常的情况, 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 起贪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 起镇恶心, 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养的, 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5)识蕴(vijnana-skandha)──此为更进一步, 对于所接触的境物, 了别识知, 即是意念或意识的活动, 也即是心的主体。前面的受、想、行三蕴, 是心体的现象, 识蕴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将受、想、行的三蕴, 称心王所有之法, 识蕴便是心王。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 生来死去, 死去生来的主体, 便是这个被称为识蕴的心王。一般人称之为灵魂, 但是, 佛教不称为灵魂, 而称为识, 因为, 识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 观念颇有不同, 灵魂好像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 比作搬家, 从破了的老家, 搬进新建的家, 屋子虽换了, 住屋的人却未变换。至于佛教所说的识蕴, 乃是随著各人的善恶行为, 经常都在变化不已的, 因为, 人的善恶行为, 不是让什么天曹地府的神明记在生死簿中, 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 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 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可见, 以上五种构成凡夫众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 乃是物质世间和精神世间的综合, 从这观点来看佛陀, 他既非唯物论者, 也非唯心论者, 而是心物合一论者。

下页:宇宙是众生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