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学基础知识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六、修四念处的次第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广超法师

根据《大智度论》以及南传经典《四念处经》(TheFourFoundationsOfMindfulness)都教导我们应该从观察呼吸开始, 然后才观身不净, 因为我们的心散乱, 应先把心定在呼吸上, 慢慢地使我们的心念微细后, 才观察身体的不净。

在经论中说, 如果我们以散乱的心来修观身不净, 会得到反效果, 结果是越观越觉得可爱, 因为我们凡夫一向来认为自己的身体好, 别人的身体漂亮的缘故。

观身后就观受、观心、最后观法, 其原因是身体的行动最粗, 接下来是感受, 再下来是心念。其实心念比法尘更微细, 在这儿先观心, 后观法, 因为观心念无常比较容易, 观法无我难。这个观法无我, 并非是叫我们想:“无我, 无我。”的这样想, 而是观察法尘念念之中, 哪一念是我?这样的观法无我比较难, 反而是关心念无常容易。

中国佛教不大提倡这四念处的修法, 只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曾写一本《四念处》, 他是以大乘思想来讲解四念处的修行。自此以后, 就没有人宣扬此修行方法了, 这是很可惜的!

南传佛教很注重“四念处”的修行, 尤其是在缅甸, 他们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及步骤, 修禅者要学习那套方法后, 才被认为有资格做导师, 教导其他的人修学。

缅甸禅师教导四念处的方法及步骤: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 住在庙宇中, 然后跟随一位有资格的导师学习。

每天起来, 坐禅与经行。所谓经行是保持一心前后来回走。修行四念处者每天少做事, 只是坐禅与经行, 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时因为静坐久了容易产生昏沉, 同时久坐会生病, 所以采取坐、走, 坐、走的方式。导师会安排静坐半小时, 经行半小时或静坐一小时, 经行一小时的功课, 有些甚至经行两小时, 在经行时观察身体的一举一动, 念念要分明;要知道何脚先起, 然后踏在地上, 甚至于踏到地上的情形, 也要知道。开始经行时心念粗, 就要用心念左右, 左右地训练, 慢慢地对身体走路行为很清楚, 到心念微细时, 就不要念, 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来他要知道是脚走了他的心知道, 或是他的心叫脚走, 他也要发现到:是心叫脚提起, 脚踏到地, 心才感觉到;他要发觉到这两个过程。走到尽头的时候, 谁叫他转弯回来;他站着也要知道, 他要对这些心念了了分明。这样经行的结果, 他的心会慢慢定下来, 观察力会越来越敏锐。他静坐时要观察呼吸, 肚子的膨胀与收缩, 呼吸的出入等。在静坐的过程中, 发生任何事情, 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导师会个别与修行者对话, 问今天做什么修行?有何感受?导师就会慈悲教导, 纠正错误, 有些严格的导师在与修行者做个别对话时, 不允许别人听, 因为有些修行者听后会模仿别人的修学。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学的过程中, 发现到在左右, 左右走时, 心念在控制他的脚, 那他与导师对话时被另一个人听到, 当那个人被导师问时, 也给予同个答案, 他没有发现到, 也没有感受到, 只是学来的, 这对他完全没有好处。

导师与修禅者做一对一的对话, 考问后, 知道个别修行者的程度, 就会逐步教导, 不能做三级跳, 避免在修禅的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与中国禅宗祖师的教导相似。每晚禅师与禅和子(修禅者)有小参, 那就是祖师以对答方式来考问参禅者。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因为我们凡夫有常、乐、我、净四颠倒。

没修学四念处的人, 根本不知道有这四个颠倒, 既使是念佛, 常、乐、我、净依然存在, 但是修行四念处就容易破除它。烦恼少, 智慧生, 那就容易解脱生死, 所以它是修解脱道者的良药。

佛陀在他的遗言中指示比丘应当依止四念处修行。依据经典中说, 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 快者七天, 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经典中又说:四念处是能使众生清净, 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 而走上正道、觉悟涅盘的唯一之道。

有关四念处修行的经典有《四念处经》, 它是被编入《增一阿含经》中。南传经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单行本, 我们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选译》中找到这部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中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 而且强调修菩萨道者也应该修学四念处。

下页: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