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认识佛教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佛教是什么(一)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镒栖法师

镒栖老法师讲述·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
  1997年7月 镒栖法师答问于纬来电视台

各位观众:

常常有人感叹, 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 心灵反而越空虚,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 以求得心灵的寄托, 也有很多人想学佛, 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 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你请到当代佛教高僧 镒栖法师, 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开示佛教的真正意义, 使我们对佛教的本来面目, 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镒栖法师早年追随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 后来又受教于章嘉大师, 以及李炳南大德学习佛法。法师二十六岁学佛, 三十二岁出家, 讲经说法至今已经四十年, 足迹遍及海内外, 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 法缘更是殊胜。法师通宗、通教, 说法深入浅出, 契机、契理, 修得说法三昧。而近年则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 于世界各地提倡成立净宗学会, 做为弘扬和修行净土的道场。

访问者:法师, 你好。

法师:你好。

访问者:我想首先请教法师, 这个佛教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呢?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法师: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 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仪, 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别的是孔子在当时确实是想求得一官半职, 发挥他的学术。而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 他能够摆脱王位, 而专心来从事于教育工作;由此可知, 教学确确实实是国家社会的一桩大事。在中国古典像《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 领导国家, 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从事于教育, 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 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学而不是宗教, 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在我们现前佛门里面, 称呼也能够看得出来, 譬如我们称佛为本师, 本师就是创始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习惯上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 和尚是印度话, 他的意思是亲教师, 就是他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我们才称和尚, 所以和尚与我们学习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 在家人指导我们, 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和尚。譬如我过去求学, 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十年, 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 对我来讲他是我的和尚, 所以我称他为和尚, 因为他亲自教导我。由此可知, 和尚是个通称, 不论是男女老少, 也不论出家、在家;法师也是个通称。如果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这决定是称出家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访问者:听法师这么说, 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称和尚。

法师:对。

访问者:那么带发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和尚, 为亲教师。

法师:对, 和尚是他学生对他的称呼。

访问者:学生对他, 算是尊称吗?

法师:是尊称, 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指导教授, 他亲自指导我的;他不直接指导我的, 我跟没有这个关系, 通常我们称法师, 不称和尚。

访问者:那么称和尚是非常亲近的。

法师:非常亲近, 非常亲近。

访问者:法师, 刚才您说佛教不是宗教, 它是个教育。那么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的话, 它的内容都有那些呢?而且佛教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呢?

法师:佛教的内容非常广泛, 儒家教学我们已经觉得它非常广大, 它始从胎教, 一直到慎终追远, 可以它是圆圆满满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还要广大, 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 有未来世;过去无始, 未来无终, 这从时间上来讲是无际。从空间上来讲, 佛法知道这个宇宙非常之广大, 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地球、是一个星系;而佛在经论上常讲, 像这样的星球、星系, 在太空当中是无量无边的。因此, 他的教学内容, 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 是他教学的内容。他告诉我们, 我们的知识、智慧, 应当对于整个虚空法界, 都应当彻底的明了, 不但对现前事情要了解, 对于过去、未来也都要明白。那么这些事情能做得到吗?尤其是过去、未来, 我们怎么能明了呢?佛法说能。为什么能呢?因为这个能是我们的本能, 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那就要说明探讨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全是自性变现的, 所以他教学的中心, 实在讲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 这一切事理你当然就明了。因此, 明心见性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不论是禅宗或者是教下、显教、密教, 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们的名词术语不一样, 而事实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门里面叫明心见性, 在教下叫大开圆解, 在密宗叫三密相应, 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 这名相不一样, 其实是一桩事情, 这个是他教学的中心。

访问者:是!还有法师请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还分些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 以及比较不入流的邪门外道的佛教, 是不是有这些分类呢?

法师:这是晚近产生的现象, 讲传统那是教学, 那是师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兴起, 大概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 在东汉的时代, 历史上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 也是公元六十七年, 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聘请过来的。那么到中国来之后, 他们带来了佛像, 带来了经典, 跟中国朝野接触, 这一谈之下, 我们就非常契机, 所以中国人非常欢迎, 因为这个教育跟儒家教育, 在基础上来说完全是相同。中国传统的教育, 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有许许多多基本的观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讲到原则, 佛家则讲到非常透彻、非常详细, 确实跟中国儒、道能够相辅相成, 所以被中国朝野热烈的欢迎, 这样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远远超过了印度, 这个是我们今天讲传统的教育。

佛教发展到唐朝的时候, 就形成了正规教育---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实在讲, 就是现在大学的教学, 把它有组织的这种方法。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也就是在中国正式创办了佛教大学。那么丛林里面, 它里面工作的分配, 跟现代的大学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大学校长;它里面有首座和尚, 首座相当于教务长;它有维那, 维那相当于训导长;它有监院, 监院相当于总务长。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 工作分配完全相同, 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 工作的性质都相同, 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 而与宗教实在讲完全不相干。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著述里面看到有宗教, 佛教里面有宗教这个称呼, 这个宗教称呼, 跟现在社会上讲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佛教讲宗完全指禅宗, 我们称宗门;禅宗以外, 各各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 它分十个宗派, 就好像分十个学院。除了禅宗称宗, 其他的这些学院都称为教, 所以叫宗门、教下。那么用宗教两个字, 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 是这个意思, 与现在一般人讲宗教观念不相同。

访问者:现在好像一般人总是把佛教跟迷信划上等号, 那么在这一方面, 是不是也请法师给我们大家做个导正好吗?

法师:佛教的宗旨是破迷开悟, 这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苦难, 许许多多的苦难, 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迷什么呢?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 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 你迷失了你自己, 迷失了你生活的环境真相, 于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错误。想错、看错, 那你就做错, 做错了一定有错误的果报现前, 那你一定要承受, 这个不是别人给你的, 是所谓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达到离苦得乐, 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 真正认识自己, 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 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访问者:是!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 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刚才法师您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 它跟学校的体制内容, 其实完全一样, 有训导、有教务、有总务。那么一个想学佛的人, 他到底应该从何处著手呢?

法师:这个问题, 佛跟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 可以说是完全相同, 一定要从亲近一个好老师著手, 佛法讲亲近善知识。佛在经典里面明白地告诉我们, 你要想修学佛法, 接触佛教育, 一定要亲近明师。这个“明”, 不是知名度高的“名”, 是光明的“明”, 明白的“明”, 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这样一个老师, 你亲近他, 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佛陀的教导。

访问者:那么您说亲近一个好的老师, 是不是也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皈依, 跟这个是不是相关呢?

法师:这个也不能完全相关。皈依是学佛必须要的一个阶段。皈依的意思, 是我们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 好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传授给我们, 这个叫做皈依。皈是叫我们回头, 依是依靠, 从那里回头呢?我们过去迷惑颠倒, 邪知邪见, 身心一切污染, 严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们从迷回头, 要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 要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 依清净心;所以这个是学佛基本的条件。你一定要从迷、邪、染回头, 要依觉、正、净;迷、邪、染是自己, 觉、正、净还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 这个觉、正、净就是三宝。

访问者:还有一般人也有所误会, 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 亲近一位法师好呢?还是皈依越多越好?

法师:这是错误观念, 这完全错误。皈依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法师, 也没有很多的法师。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 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 不是皈依外面的人, 甚至于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为我皈依释迦牟尼佛都是一个大错误, 那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 没有这个话!所以佛教给你, 你要皈依你自性觉, 觉就是佛宝, 所以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 皈依佛就是要依觉悟, 用现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话, 就是你要依理智, 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觉, 感情就迷。叫你皈依佛, 就是教你处世待人接物,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理性, 不要感情用事, 这就叫真皈依。你说这个理性与感情, 与佛与法师有什么关系?这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是皈依某一个人, 这是错误, 决定是错误。这个老师是代表僧团, 来把三皈传授给你, 你是皈依整个僧团。哪一个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 不能认定一个, 你的心量才广大, 你的分别、执著才能够突破, 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但是学法呢?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 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他教你是一条路, 两个老师就变成两条路, 你就困难了;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 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最初的修学, 儒跟佛的教导都是一个老师, 学一家之言。到什时候你才能够广学多闻呢?你的智慧开了, 就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 有能力辨别是非, 有能力辨别邪正, 这个老师就开心, 你的智慧开了, 他一定放你出去参学, 广学多闻。但是你还没有这个能力, 那你一接触, 你的麻烦就来了, 你不晓得往那里走, 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保护你, 不让你出去, 他要培养你这个能力, 这是老师他有责任, 他有义务。

访问者: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也是非常广大浩瀚, 是不是请法师为我们再开示一下, 佛法修学的科目方面有那些, 好吗?

法师:佛法的内容刚才说过了。佛法的教学在本身上, 它分为五个阶段, 就像世间办学由浅而深, 循序渐进。经典里面记载的, 佛最早所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部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 参与这个法会的都是大菩萨, 不是普通人。佛在这一次, 可以说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相, 全部都说出来, 当然内容是非常非常的广博。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六百年之后, 有一位龙树菩萨他从龙宫里面, 看到完整的《华严经》, 数量之大是很难想像的。龙树菩萨看到之后, 这决定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够接受, 就是它太大, 分量太大。那么他看到全本, 再看到中本, 又看到下本;这个意思就是说, 全经太大了, 有节录的本子。节录还是很广, 再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本子, 他看了之后, 看到最简单的就是下本《华严》, 认为这个本子我们世间人可以读诵、可以接受, 所以就把它传到世间来。一直到以后传到中国, 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 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个经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正如同中国的《四库全书》, 大家晓得《四库全书》浩如烟海, 可是《四库》有目录提要, 那个份量就少得太多。现在我们读的《华严经》, 就像《四库》目录提要一样, 它不是完整的经本, 它是目录提要。即使是目录提要也不完整, 几乎我们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 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 失传、散失了, 连原文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说《华严》最完整的本子, 现在是中文的译本, 非常之可贵。那么佛从定中出来之后, 这就是说完他自己全部所证得这个境界之后, 要契这个世间人众生的根性, 这才是在办小学, 讲《阿含经》。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 就好比是中学;由方等再进入般若, 般若好比是大学, 般若讲的时间最长, 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 总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四十九年当中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讲般若, 我们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是他主要的课程。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 《般若经》份量也最大, 总共有六百卷。最后八年讲《法华》、《涅槃》, 好比是研究所, 回归到《华严》的境界。由此可知, 他讲经说法是有次第的, 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访问者:还有法师, 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五大科目当中, 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有十愿, 这些我们都不太明白, 是不是请法师一一为我们做个开示好吗?法师:这是讲到个人的修学, 刚才我们是讲佛的教学, 教学分这五个阶段, 而每一个阶段里面, 所讲的经论都非常丰富。至于个人修学, 那佛给我们讲的很明白, 从那里学起呢?从三福学起, 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 这个实在讲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学的思想, 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佛讲第一福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 你要想作佛、作菩萨, 在这个地方, 诸位必须要清楚, 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一个明白的人。佛菩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 所以作佛、作菩萨, 不是去作神仙, 这个要搞清楚, 作神仙就变成宗教;是作一个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 这种人就叫作佛, 就叫作菩萨。佛是圆满彻底明了, 菩萨是明了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 比佛智慧明白还差一等, 他都是一个明白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 不至于产生误会。所以作佛、作菩萨是我们应当希求的, 我们应当有这个愿望, 就是作一个明白人, 不要作一个糊涂人。凡夫是糊涂人, 佛菩萨是明白人, 这样说大家就容易懂了。

那么佛教导我们, 从哪里做起呢?从孝顺父母做起, 这个跟儒家的教导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报, 我们先要把人做好, 你才能够学佛。人天福里面佛说了四条。第一孝养父母, 第二是奉事师长, 第三是慈心不杀, 第四条修十善业, 这个是做人学佛大根大本。“孝”这一个字, 范围是无限的深广, 特别在中国文字里面, 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 这是我们应当要尊重, 也是我们值得自豪。我们古代这一些祖先们, 对于后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 如何传给后世的子孙, 用什么样的工具, 他想得太周到, 这个文字就是传递智慧经验给后代的一种工具。而这个工具充满了智慧, 这是在其他国家民族文字里头所找不到。“孝”这一个字是会意, 在中国文字制作, 它有六个原则, 我们称之为六书, 六个原则。六个原则其中的一个叫会意, 你看了这个符号, 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它上面是个“老”, 下面是个“子”, 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孝”的精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 代沟就是不孝, 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 那就是不孝。上一代还有上一代, 下一代还有下一代,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这才是一个整体。你看这个意思多深, 这个意思多广!所以中国人纪念祖宗, 几千年的祖宗我们还在怀念、还在祭祀, 这是外国人怎么想都想不通的, 不懂这个道理, 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学, 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一句话说, 所谓成佛没有别的, 就是把这个孝道做到圆满就成佛, 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 就是教孝道。

访问者:是的!听了刚才法师的开示之后, 让我们了解到, 其实整个佛学就是孝道, 孝道在整个佛法当中, 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法师, 我们知道在佛法当中, 六和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是不是也请法师对于六和敬也为我们做一个开示好吗?

法师:六和敬是佛教给我们, 怎么样在团体当中, 应该要做到的态度, 也就是教我们如何跟大众相处的原则, 这叫六和。第一条讲见和同解, 要用现代的话来说, 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识, 我想诸位都能了解这一条太重要了。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 如果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见解、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个家庭当然会兴旺。那么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所以建立共识是现在每一个团体普遍都在讲求的。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 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要守法, 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每一个都能够守法, 国家有国法, 家有家规, 公司行号也有章程, 人人都能守法, 人人都能尽份, 这个事业才会能够兴旺。后面这三条, 所谓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 实在是讲彼此在一块和睦相处, 就是这个意思。末后一条也很重要, 叫利和同均, 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方面, 如何能够达到均平, 而没有差距, 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产制度实在讲是一个理想, 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讲到制度,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谈到利和同均, 那就是共产制度, 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开放、共产, 这是人类高度的一个理想。

访问者: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三学, 所谓戒、定、慧, 戒刚才法师说就是所谓的法, 那么定跟慧又是怎么解释呢?

法师:三学是佛法教学的中心, 也是佛教的课程虽然多, 经典就是教科书。虽然多, 它有个中心的理念, 决定不会违背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就是戒、定、慧, 称之为三学。可以说是任何一部经典, 无论大部、小部, 你展开来的时候, 这三个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 那个不一样, 有的偏重在戒, 有的偏重在定, 有的偏重在慧, 它的确是有偏重, 但是一定都说到。所以戒学广义的讲, 就是要有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 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 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 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 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 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谓定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 不会人云亦云, 你心有主张, 心有主宰, 这个就是定。从定就开智慧, 你有主宰、你有主张, 你一定就把事实真相看的很清楚, 看的很圆满。所以戒、定、慧这三个理念, 是佛教化一切众生, 讲经说法的总原则、总纲领, 称之为三学。

访问者:它们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法师:密不可分, 对, 没错!

访问者:法师, 那么六度又是说什么?

法师: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 现在我们讲守则, 要遵守的原则, 这个大家好懂, 这是六个原则, 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 无论你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 你从事于某一种工作, 我们现在讲, 从事于某一种行业, 无论是在家、出家, 都一定要遵守, 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 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 守住这六个原则, 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 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 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 事放下, 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 这才叫真正的布施。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 认为一看到布施, 到寺庙去捐一点钱, 做一点好事, 认为这就是布施, 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 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把它放下, 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 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 一定无论办什么事情要循规蹈矩, 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 忍辱就是耐心, 无论做什么事情, 没有耐心不能成就, 越是大的事情, 越要有很大的耐心, 你才能够有成就。第四个是精进, 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 就是求进步, 决定不能够保守, 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 这个不可以的。现在的社会大家晓得, 科技日新月异, 如果你不进步, 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讲求精进, 无论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术上, 乃至于在生活上, 都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 它不是守旧的, 永远在前进。第五个是禅定, 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 不轻易受外面境界动摇。最后一条是智慧, 你没有高度的智慧, 你无论做那一桩事情, 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所以这六个原则一定要遵守, 特别是菩萨。

访问者:法师, 你刚才提到布施, 让我们大家有个正确的观念, 原来布施并不是说让你到那里去捐一点钱, 去救助什么贫苦的人, 然后就是做到了布施, 其实布施是让我们放下我们心中的烦恼, 放下心中那些杂念。但是法师, 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相当难的, 一般人就是因为杂念、烦恼太多, 自己控制不了, 不晓得法师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一下,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法师:这一点, 的确初学的人是非常困难。他为什么放不下呢?实在讲, 他是没有看破, 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假如彻底明白真相, 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说法, 为什么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 《般若》是讲智慧, 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把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归纳起来, 就是一部《心经》, 二百六十个字。或者再详细一点, 中国人喜欢念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这一部小册子, 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精华都在其中。这里面最重要的, 佛告诉我们, 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能得, 我们这个概念;能得的这个概念, 是一个不能得到, 是虚妄的东西, 不是实在的。你所得的无论是物质也好, 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 佛讲你所得到这一些物, 这些物是什么?这些物它都是因缘变现的, 是缘生法。“缘”, 我们今天讲条件, 许许多多条件集合而形成这一个事相, 它没有自体, 它没有本体, 所以说是当体皆空, 了不可得,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末后他做了一总结,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梦幻泡影是讲宇宙万有一切现象, 不是真实的。现代科学家也发现, 他们用分析的方法, 把这些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 到最后一分析才晓得, 事实真相是这么回事情, 这个佛在三千年前, 就做详细的说明。这些幻相存在的时间, 佛给我们讲很短暂, 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 所以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是露水, 我们现在看到, 它存在有一段时间, 这个一段时间是它的相续相, 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 刹那生灭是非常短暂的时间, 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 而佛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生灭就是不生灭, 因为它的时间太短, 生就是灭, 灭就是生, 所以生灭的界限已经不可得, 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实在就是生灭的真相。了解这个真相, 我们的身心就放下了, 放轻松了, 晓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随缘, 随缘就自在, 你就不会攀缘了。攀缘就是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 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随缘, 你就得大自在, 这个才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

访问者:也就是说要看透真相, 了解真相, 自然心中的杂念、烦恼就放下了。还有在六度当中, 刚才法师提到禅定这一项, 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学, 但是又很不容易学到, 也请您指导一下好吗?

法师:禅定这个名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 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著相, 用现代话来说, 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 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 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著, 这就是定。实在慧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 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 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 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 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 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 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 只要你外不著相, 内不动心, 你就是禅定。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 看到这些菩萨们, 他们禅定在那里修呢?在市场;经上讲“肆缠”, 用我们现在话讲, 是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商场, 逛商场他是修禅定。这个意思诸位懂得, 你就明了, 他逛商场的时候, 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 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 不能诱惑他, 他不受诱惑, 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呢?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 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 这动了心, 禅定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 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 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访问者:外不著相, 内不动心, 不受诱惑, 然后就是禅定。

法师:不错, 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诱惑, 不受诱惑就是禅, 里面如如不动那就是定。

访问者:这要好好的修了。

法师:所以禅定就在生活当中。

访问者:说到生活当中, 我们知道其实佛就是生活, 佛学就是生活。那么在这五大科目当中还有十愿, 法师!这十愿是那十愿?跟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法师:这个十愿是高等的修行法, 这个不是普通的。我们一般能够做到六度就非常圆满, 而六度真正做圆满, 才能够进入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的特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换一句话说, 你的心不清净, 你的心不平等, 那你就没有办法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里面, 譬如讲第一条, 他讲的“礼敬诸佛”, 这个是修敬。诸佛是指谁呢?一切众生都是诸佛, 并不是讲已经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为他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除了这些所谓是有情之外的, 还包括了植物跟矿物, 这是《华严》的境界, 《华严》说:“情与无情, 同圆种智。”不但我们有情的众生, 就是有感情的, 我们今天讲动物, 动物能成佛, 植物、矿物都成佛。所以这个恭敬心, 修恭敬心, 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 那这就是普贤行。如果你还有一个分别, 还有妄想, 你这个诚敬就没有了, 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来修六度, 那就是普贤十愿。我们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高下, 那就是六度, 就不是十愿。所以十愿跟六度的差别就在此地, 一个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心, 一个是清净、平等那个程度还不够, 差别在此地。

访问者:法师, 你刚才对禅定谈了很多, 你说在逛市场的时候, 也可以修禅定;看电视的时候, 也可以修禅定, 可以说在我们生活周遭无时无刻、无时无地都可以修禅定, 是这个意思吗?

法师:对。

访问者: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社会上一些乱象、一些不满, 我们都要不动气、不生气。

法师:对。

访问者:有没有什么方法, 让我们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个境界呢?

法师:其实这桩事情, 你并不难体会, 你看到这个现象, 你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假如你生气发脾气, 能把问题解决那行!那个值得。你生气解决不了问题, 你不叫冤枉生气了吗?你不如把心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 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生气、喜欢, 这是感情冲动, 感情冲动决定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禅定、智慧就很重要。无论什么境界一定要保持清净心, 冷静的头脑, 然后才能处理问题;冷静的头脑里面就生智慧, 所以这个定就非常重要。

访问者:所以并不是说“定”是消极, 不生气是消极, 其实是让你产生智慧, 从冷静当中产生智慧, 才能解决问题, 这才是积极的意义。

法师:对!

访问者:非常好。那么刚才还有谈到布施, 法师您谈到布施, 是放下烦恼, 放下心中的杂念, 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 那么有没有说是我们度人家、帮助人家, 有那些布施呢?

法师:帮助别人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这是归纳为这三大类。财就是我们自己有多余, 实在讲最会过日子的人, 我们讲他的生活潇洒, 他的生活自在, 现在讲高度艺术的生活, 不一定是你过的很富裕、很豪华, 不见得!你过的很潇洒、很自在、很快乐, 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满。那我们只要衣食足就自在, 何必要多余的呢?能够吃得饱、穿得暖, 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风雨, 真是身心安稳。如果有多余的, 我们帮助别人, 助人为快乐之本, 所以应当热心主动的, 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给他物质上的帮助, 这个就是属于财布施。布施而不著相, 布施不要挂在心上, 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 那你就变成普通的福报, 不能生智慧。布施过去的时候, 心里是干干净净, 一丝毫不染著, 不要去想这个东西, 这是真实的功德。功德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 于定、慧有帮助的是功德;与定、慧没有帮助的, 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们有智慧、有技能, 我们把我们的智慧、技能传授给别人, 这叫法布施。譬如我们是从事于佛教教学的工作, 我们每天把这些道理, 讲解给一般人听, 让他了解、让他觉悟, 这属于法布施。这种布施里面, 决定没有报酬。所以有很多同学们晓得, 我的讲经录音带、录影带、CD, 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 统统没有版权, 没有版权就是布施, 谁拿去印都好, 谁拿去流通都好, 只要有利于社会。如果一版权所有, 那就不叫布施, 那叫生意买卖, 那就不是布施。所以我们只要能帮助这个社会, 我们热心去做;虽然做了, 心地清净, 逍遥自在, 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就难过。

无畏布施是解决众生的困难, 众生有恐惧, 身心不安, 我们帮助他, 使他能够得到身心安稳, 这个就是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佛讲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世间人他都想, 我要有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 但是他不懂得修因, 那么这种想法都变成妄想, 求佛、求菩萨保佑他, 那是决定办不到。

访问者:是, 只求菩萨保佑, 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远得不到。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记, 其实布施, 每一个人都可以做, 不一定是说, 一定要非常有钱人, 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 每一个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这个意思?

法师:对!

访问者:法师, 刚才我们谈到三福, 人天福当中好像法师刚刚只提到有关孝道方面;那么其他方面, 是不是也请法师再补充、再开示好吗?

法师:教育是师道, 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所以孝道是根本。一个人他能够成就, 成为社会上一个好人, 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定要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 一定要父母在家庭, 跟学校密切地配合, 才能把这个人教出来。譬如说教孝, 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是我的儿子, 你要孝顺我。”这个讲不出口。那儿子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不是麻烦事情吗?所以教孝是老师, 老师有责任教学生, 把这个道理说清楚, 你为什么要孝养父母?父母同样的, 你要教儿女如何去尊师重道, 老师对学生:“我是你的老师, 你要尊重我、你要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两方面配合, 才能把这个人教育出来。所以说一开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这就是教育真正的基础。从这个地方然后再提升, 你要有慈悲心, 要能关怀社会、关怀大众, 爱护一切大众, 这就是慈心。慈心里面最重要的---不杀生;不杀生, 我们就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人, 不会伤害任何一个动物, 培养你的慈悲心。再修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是做人基本的基础,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 绝不做这种事情。

访问者:法师, 你刚才说不杀生这一点, 是不是意味我们要学佛, 就一定要吃素呢?

法师:那不一定, 这个不一定, 可是素食对于生活决定有好处。我学佛也没有人叫我吃素, 但是我学佛六个月, 就开始吃素, 我得到一个启示。因为我在小时候念书, 有一些同学是虔诚的回教徒, 我曾经上过“清真寺”, 了解他们一些东西, 他们对饮食很挑剔。因为他们不但讲卫生, 世间一般人讲卫生, 卫生是保卫生理, 他懂得卫性。他除了生理之外, 人有性情, 这个性情善恶, 他说与吃东西饮食有关系, 我体会到这一点。凡是会影响自己性情不良的这一方面, 那些东西他都不吃。所以以后学佛, 佛家讲素食, 素食能够保护慈悲心, 所以这是饮食里面, 它卫身、卫性、卫心, 这讲得最完全。我从这里得到这个启示, 我就吃长素, 我二十六吃长素, 四十多年, 这个身体是越来越健康。我的年龄一般人看不出来, 前年医院医生给我验血, 他告诉我, 他说:“法师!你的血液纯度、颜色, 就像三十几岁人的样子。”他做了一个结论:这是你吃素的好处。所以素食对于身体健康, 是有绝对的好处。再加上心清净, 不要染著, 世间什么事情放下就好了。所以我不看电视, 我也不听广播, 我也不看报纸, 人家问我, 每一天天下太平, 没事!日子好过。如果你看这个, “这天下怎么这么乱, 乱七八糟!”那你就苦不堪言了。我何必要过那个日子呢?所以一切排斥掉, 每一天读经, 与佛菩萨为伍, 与古人做朋友, 你说这个生活多自在、多快乐!

访问者:是, 从法师的面相上, 相信各位观众可以充分得到印证, 因为法师红光满面, 而且脸色一点岁月的痕迹都没有, 真的看不出他的年龄, 我也不必公布他的年龄。法师, 我们知道常常在佛学当中, 有人提到业障, 说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业障, 这个业障是代表什么?跟我们的影响又怎么样呢?

法师:“业”是事业, 造作的时候叫做“事”, 你是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那个结果, 就叫“业”。所以像我们在学校念书, 学生上课的时候, 他有作业, 一个学期结束叫结业, 三年念完---毕业。所以业是造作的结果。那么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都是造作, 所以造作的太多了, 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你心里面的思想、起心动念叫意业, 你的言语叫口业, 你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所以用身、口、意, 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 你的活动全部都包括。那么你造作的这些, 一定产生后果, 这个后果就叫作业。

业产生障碍, 障碍什么呢?障碍你的定、障碍你的慧。就是刚才讲的, 你为什么定不了?为什么你在外面一走的时候, 你就会被引诱?那引诱是你在造作, 你被人引诱, 那引诱是你定没有了, 慧也没有了, 就变成障碍, 所以这叫业障。

你造作的善, 善也能障, 为什么?善的时候生欢喜心, 总而言之, 你的心不平等, 所以心要平, 你起了波浪。欢喜也起波浪, 烦恼也起波浪, 所以全部都是业障;善业也障, 恶业也障。但是他有果报, 善业三善道, 恶业三恶道;换一句话说, 你出不了六道轮回, 你有业障, 你没有定慧;定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 才能解决问题。因此, 佛教给我们要修净业, 净业就是我们不做坏事, 做好事。我们修善业, 修善业而不著修善业的相, 那个障就没有了。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 你要记住, 我们日常生活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工作、应酬, 一定要与戒、定、慧相应。假如说戒、定、慧你觉得这三个字太玄了, 不太好懂, 那么我变通一下, 你要与清净心相应, 心是不是清净?与平等心相应, 平等就是没有分别, 清净就是不执著。我对于一切事情不分别、不执著, 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与定、慧相应, 你的生活就自在, 你的生活就美满, 你的事业一定一帆风顺, 你做得一定比别人好。好的原因在那里呢?因为你有定、慧。

访问者:是!也就是所谓这个业, 就是你曾经做过的事, 你曾经说过的话, 所得到的一些后果。你曾经做了善事会得善果, 曾经做了坏事就会得恶果, 也就是我们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法师, 这个是不是跟我们一般在佛学当中所说的因果关系, 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

法师:有关联, 有密切关联。

访问者:您谈谈因果关系好吗?

法师:世、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跟佛法, 都离不开因果, 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 你没有因怎么会得果呢?譬如说我们读书, 勤奋读书是因, 我们拿到学位是果。我们勤奋的工作是因, 我们得到好的报酬这是果。所以世、出世间就是一个大的因果, 而这个因果它永远是相续的, 它永远是在循环, 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知道因果相续, 知道因果循环, 那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 我们自然就会向著断恶修善。因为造因是我们自己, 结果当然我们自己也能够预期, 我造好因一定得善果, 我造恶因, 我的果一定不好。不可能说善因得恶果, 恶因得善果, 没有这个道理, 这是定律。

访问者:谈到这个因果, 我有一点好奇, 我们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这一辈子做善事, 是为了我们下一代来结善果。那么如果我们的上一代做了坏事, 而我们是无辜的, 我们不知道, 而由我们来承受上一代做的坏事的恶果, 那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法师:这个里面的情形, 就非常非常复杂了, 要严格的来讲, 因果是个人自己造, 个人自己承受。上一代跟下一代只有影响, 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由此可知, 纵然上一代做得不好, 我要是认真努力, 可以把它改变。改变不了是因为你不懂得因果的道理, 你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你被环境转了, 那就很苦。换句话说, 你受它的影响, 这刚才讲你还受外面境界影响, 你没有定、没有慧。如果你能够守住正常的原理、原则, 那这就是持戒。修清净心, 生智慧, 那我就能改环境。环境再恶劣, 我们有能力把环境回转过来, 这个都是事在人为。这个就是我们讲高度的智慧, 高度的智慧一定是依赖甚深的定力, 妥善的方法。所以社会纵然再恶劣, 我们环境纵然再恶劣, 没有不能改的, 《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例子。

访问者:也就是说即或你的上一代做了一些坏事, 那么到你这一代受些影响, 但是如果你自己自身能够在佛方面修得很好, 禅定、慧都能修得很好, 还是可以化解这个不好的影响。

法师:可以!不错!不错!

访问者:所以完全还是看自己。法师, 我知道一般人可能会觉得, 我只要做好人就可以了, 我何必一定去学佛?学佛对我们个人到底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一定要去学佛呢?

法师:这个还是一个误会。你听我刚才讲的, 应当有相当的一个了解。学佛学做个明白人, 我做人就好了, 我何必做个明白人呢?我何必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呢?好人就行了!这样说法, 这个问题你就能够得到答案。一定要做个明白人, 才是圆满的好人。你虽然是好人, 你这好人不圆满, 有欠缺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你有定、有慧, 能够做个明白人, 那你是个圆满的好人, 就这个意思。

访问者:一般的好人, 只是普通的好人而已。

法师:对!不圆满。

访问者:不圆满!不是圆满的好人, 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圆满的好人, 还是得学佛。还有, 学佛如果说想要有所成就的话, 难道一定要出家吗?在家学佛也能够学到有所成就吗?

法师: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如果说出家的话, 这个观念就错误了。出家就像我们世间的行业一样, 你喜欢这个行业, 你可以选择这个行业。学佛是任何行业都可以学佛, 任何行业都成菩萨, 任何行业都成佛, 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所有行业里面一个行业, 这个行业相当于我们选择行业, 我喜欢教育, 我喜欢教学, 我去念师范学校, 我将来毕业之后, 我从事于教育工作, 这是个人志愿。所以一定要晓得, 佛法是圆满的智慧, 圆满的智慧是表现在任何不同生活方式上, 任何工作上, 任何环境当中, 这是真正的学佛, 真正在佛法上的成就, 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出家不从事于教学的工作, 那就大错特错!好比你念师范, 念毕业了, 分发你到学校当教员, 你天天不上课, 那成什么话呢?这个是过错!你从事于这个行业, 就要把这个行业做好, 在这个行业当中, 做所有同行的榜样、模范, 那就叫佛菩萨, 佛菩萨就是世间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

访问者:是。刚才法师也提到说, 学佛我们可以离苦得乐, 而且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人, 希望达到的一个意境, 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离苦得乐, 世间人可以说人人都是有苦恼的, 不晓得在佛法当中, 是不是有比较具体的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掉这些苦恼呢?

法师:苦恼, 经上讲是从迷失了自己, 迷失了生活环境真相里面产生的。因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 你天天在打妄想, 你的想法、看法全都错了, 于是你的所作所为也就跟着错。我们晓得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导, 想错了一定就做错了, 做错了那当然就带来苦难的结果。佛要解决一切众生苦难, 一定要帮助他觉悟, 他真正懂得人生。实在讲, 关于这一点, 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古人他能够安贫乐道, 他多快乐!现在人欲望没有止尽, 那你不叫自找苦吃!你可以冷静想一想, 你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 你过得是什么日子?你得到的是什么?冷静想想, 自己就会觉悟, 错了!

我在早年学佛, 有个老和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真实的, 是他们小的时候。这是在江苏泰州有一个要饭的, 要饭是很可怜, 他的儿子做生意发大财, 所以亲戚朋友骂他:“你发大财这么享受, 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饭, 你知不知道?”他当然也很难过, 派了好多人到处去找, 把爸爸找回来。找回来之后, 给他换上新衣服, 找人侍候他。可是他这个老爸爸住了一个月, 偷偷溜了, 又去要饭。人家问他, 你为什么?他说:“那多少人侍候, 受罪呀!”拿来吃的东西, 我不想吃的东西, 拼命拿来给我吃;我不愿意穿的衣服, 拿来给我穿。他说我天天要饭, 我每一天游山玩水, 我饿了托一钵饭。晚上睡觉, 那个地方随地而睡, 我过得是真正的生活, 过得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 快乐的生活, 自在的生活。这个人很了不起, 他这个观念跟我们世俗观念完全不一样, 这个人没学佛, 学佛他也成佛了。实际上他是菩萨, 乞丐里面的菩萨, 乞丐里面的觉悟者;他表现的是与人无争, 于事无求, 过得是大自然的生活, 跟大自然为伍, 那一个人有这种境界。回过头来看看他儿子做生意, 他简直不耻, 他过得不是人的生活。离苦得乐, 诸位从这里去想。

访问者:好深的意境。刚才法师所说的, 笑话里面的主角, 刚好相反的是, 有些人实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他的周遭一切都非常的圆满, 但是他就是不快乐, 因为他脑子里记得都是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而开心的事一点都不记得。法师, 是不是请您对这些人, 很想不开的这些人, 也做一些开示好吗?

法师:经上讲:“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人与人、人与事都是过眼云烟, 何必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跟自己过不去呢?这个是很愚痴。一个人要想真正得到快乐, 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 所有一切跟自己有过结的人, 你都应该把它忘得干干净净, 常常想人的好处, 不要想人的坏处, 你就快乐。天天想人家的过失, 不想人家的好处, 你叫自找苦吃。与人有没有相干呢?与他不相干;苦的是自己, 苦的不是他, 这种人才叫做愚痴, 佛经上讲的迷惑颠倒。细细想想佛的这些话, 我们应该自求多福, 常常念人的善处, 不要想人家的过失。纵然他有过失, 纵然他是个恶人, 我们常存这样的心, 有这样良好的态度来对他, 也能把这个恶人转变成善人, 这是无量功德, 这是大好事, 不可以铸成别人的恶行, 应当要成人之美, 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快乐。

访问者:那么对于一些他没有变化控制自己思绪的人, 法师!是不是有些外力的方法, 譬如说念念什么经文, 可以帮助他开扩自己。那些经文可以念?

法师:这些现象很普遍, 我们在国内、国外都看到很多, 而他的主要原因, 这在佛法讲, 他这个习气太深, 烦恼太重。有的时候明白这些道理, 境界现前他依旧不能克服, 依旧转不过来。佛法的方法很多, 你读经, 如果烦恼起来, 心不平, 把心定下来, 展开经卷好好的念一遍, 慢慢这个情绪就稳定。所以用读经的方法可以, 用念咒的方法也可以, 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 方法很多, 甚至于不用这些方法, 用世间你喜欢听音乐, 放几曲古典音乐, 你专注在听, 心也能平下来。方法没有一定, 你看那一种方法对自己有效, 你就可以试著去运用。总而言之, 平息自己的妄想、分别, 这是最重要, 这是我们修行里面中心的理念。

访问者:法师, 能不能指导我们一下, 在家我们要自修, 应该念那些经文, 可以帮助我们自修呢?

法师:初学一定要从做好人做起, 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内外提倡四好运动, 教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一定是与社会、与大众有利益, 而不是与自己有利益。如果都想到自己的利益, 把社会大众的利益放在一边, 这就不好。念念为社会、念念为大众, 我自己也是大众之一, 大家好, 我当然好;我好, 大家不好, 我还是有灾难, 还是没有办法避免。所以这个好的标准是为社会、为大众, 以这个为标准。那么要做好人, 这是基本的条件, 从那里学起呢?过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 学了凡。袁了凡是明朝时候的人, 他这四篇文章在台湾流通的很广, 我过去有详细的讲解, 有录音带、也有书在流通, 可以多看看, 认真的来学习, 先做好人。以这个为基础, 然后我们再读经, 才能够收到效果。读经, 如果大家没有接触, 最好念《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的份量不长, 长短适中, 非常适合于现代人。它里面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当圆满, 面面都说到, 是一部非常好的书。

访问者:《无量寿经》?

法师:《无量寿经》。

访问者:法师, 我们在念经之前, 或是当中、或是之后, 有没有什么规矩、什么禁忌?有没有?

法师:没有。佛是教学, 不是宗教, 不是说我们没有规矩, 佛就不高兴, 没有这个道理。佛要不高兴, 他就变成凡夫了, 他还会起心动念, 没有这个事情。

访问者:完全不受。

法师:完全完全没有。

访问者: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念。

法师:对!对!

访问者:只要把心放下来, 能放静。

法师:对!对!大众在一块共修的时候, 那就必须要有规矩, 没有规矩不就乱掉了。所以大众在一块念经, 为什么一定要敲木鱼, 木鱼打拍子, 使大家拍节能够整齐, 听起来好听, 不至于乱糟糟的。所以大众在一起要讲究规矩, 个人那是你怎么样自在, 就可以怎么去做。访问者:还有我们现在可以发现, 生活周遭随处可见一些非常不和谐的气氛, 像是夫妻不和的比例越来越多, 离婚率越来越提高, 子女不孝的情形也经常发生, 邻居不睦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真是处处都显现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法师, 是不是可以请您为我们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大环境, 来为我们大众做一个开示, 好吗?

法师:必须要找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 然后把这些因素消除, 这才能解决问题。而这种因素它的根源, 还是在教育。为什么过去这个社会能够安定, 这个安定能够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得力于教育。从前教育最主要的重点, 是教你怎么做人。古代的教学, 诸位可以从“三礼”上能看到。佛家的教学诸位可以从经论里面看到, 他都是教给你、告诉你, 人与人的关系;从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 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他教这个, 在中国叫五伦八德, 这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孔子教学德行是第一, 是做人的根本, 然后才教言语, 才教你办事的这些能力, 谋生的能力。这些都有了, 都具足了, 才教给你文学、艺术, 提高你精神生活的层面, 他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这些根本的原因, 就是我们今天教育宗旨上偏差, 我们只著重在科技, 而没有著重在人文, 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富裕, 可是人事上的问题, 是永远得不到解决, 困难在这个地方。今天补救最有效果的方法, 实在讲教育是百年大计, 挽救今天社会的危机来不及了, 大乘经论也来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因果报应, 这是事实。如果大家都能够知道善因一定有善果, 恶因一定有恶报, 那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 一定会收敛一些, 对这个社会的安全, 会能收到一些效果。所以印光大师一生, 他是一个出家人, 是个佛弟子, 他不讲佛经, 不弘扬佛法, 去弘扬《了凡四训》, 去弘扬《感应篇》, 这些东西都是劝善, 都是讲因缘果报, 非常有道理。所以这个老人真是充满了智慧, 慈悲心要挽救这个社会。我们明白这些理论, 也懂这些方法, 所以我们也是全心全力在推行。

访问者:还有, 法师, 我们一般人心存一种恐惧, 对未来、对往生、对死, 存一种恐惧, 是不是关于生死方面的事情, 也请法师给我们做开示好吗?

法师:这一方面问题, 所以会产生恐惧, 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 如果了解的时候, 你这个恐惧心完全没有。佛告诉我们生命是永恒的、是不灭的;换一句话说, 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情。死是一个妄想, 身体躯壳它不是我, 大家把这个躯壳当做我, 所以产生恐怖;如果晓得这个躯壳不是我, 他怎么会恐怖?譬如衣服, 晓得衣服不是我, 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脏了, 你很喜欢把它脱掉换一件新衣服。这个躯壳也是我所有的, 不是我, 它用坏了, 用了几十年, 用旧了, 我们也把它去掉, 换一个新的, 你要是有这个观念, 你不是很自在了吗?这是真的, 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讲这个身体不是我, 是我所有, 跟衣服一样。那么你用这种态度来看生死, 那你就非常自在了。

访问者:那么“我”是什么呢?

法师:“我”, 佛法讲是真心。外国人讲:“我思故我在”, 这是外国哲学家所讲的。

访问者:我思故我在。

法师:你能够思想, 那个才是你。

访问者:无形的。

法师:无形的。所以我们讲精神、讲心灵。但是那个是不是真正的我呢?还不是!真正的我比那个还要高一截。但是他能够体会到“我思故我在”, 已经比社会一般人是高明多了。在佛法里面这个概念, 在佛经里面是“识”, “识”是什么?是心的作用。他能够观察到心的作用, 没有观察到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比这个更要高一层, 那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身体不是我, 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 被这个东西所累赘, 这个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对于身, 也不要过份地爱护它, 也不要有意地去糟蹋它。你过份爱护错误了, 你有意糟蹋也错误了, 一切随其自然。随其自然, 能够顺自然是最美满的生活, 我们今天讲适应于大自然。这个身体也要叫它回归自然, 适应于大自然, 这就最健康了。

访问者:法师, 我们人往生以后, 到哪里去了呢?

法师:这个用现代科学讲, 就是我们换一个空间, 佛家讲十法界、讲六道、讲二十八层天、讲佛的世界, 用现在科学家来讲, 就是他生活空间不一样。我们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 他们到五度、六度, 到佛的境界那是到最高度、最圆满的空间;实在讲, 就是空间的转换。这个意思你要是不太理解, 你可以想我们在电视里频道的转换, 你就比较容易体会。有没有离开这?没有离开, 频道的转换, 还是这个萤幕。所以佛家讲往生:“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为什么不去呢?你还在萤幕上;为什么生则决定生呢?频道换了, 确实不同的频道。所以用科学的方法, 可以能够解释, 实际事实是如此。

访问者:所以佛并不是迷信。

法师:不是迷信。

访问者:非常科学的。

法师:不是迷信。

访问者:我很好奇, 人往生以后, 长辈往生以后都要超度, 超度代表什么意义呢?

法师:实际讲超度是一个追悼怀念的意思, 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以真诚的心来帮助他, 实际上超度多半是讲他在生前造作许多的业障, 业障免不了他要受痛苦, 那么我们超度能够帮助他减少一些痛苦, 这个道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超度并不是我们念几卷经, 他就真得了功德, 没有那回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 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超度是什么?我们自己好好的修, 我们修成就了, 他得到福报。譬如说:我们要想光宗耀祖, 我认真努力, 好好的去工作, 将来我在社会出人头地, 变成杰出的人才, 我的父母就有光彩。到任何地方, 说是某某人的父母, 得到大家特别的恭敬, 特别的照顾, 就是这个意思。你没有成就, 你念什么经都没用处, 必须你自己有成就。所以你自己读经, 你要了解经义, 依教修行, 把自己从一个凡夫能够提升到圣贤的地位, 那你的父母就有光荣了。是某某人的父母, 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 超度真正的意义在此地。

访问者:并不是说对他的往生有什么帮助。

法师:这个就有帮助, 因为他在天道、在那一道的时候, 都受那一道人尊敬, 他的儿子贤慧, 他的儿子是菩萨, 那还得了吗?是这个意思。你自己要不能成就的话, 你念什么经都枉然。访问者:还有, 刚才法师提到《地藏经》, 《地藏经》在佛学当中, 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经文。是不是对于《地藏经》, 您也拨一点时间, 给我们做一个比较祥细的说明。

法师:在佛法的修学, 在我们中国是很明显的标示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要从《地藏》学起。地就是表心地, 藏是宝藏, 我们心地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 这是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的智慧能力是平等的, 没有高下。但是现在显露出来, 为什么有高下?为什么有不平等?就是刚才讲的你有业障。业障重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小, 业障轻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 就比较多一点, 所以这个不平等是从业障厚薄浅深, 关系在此地。如果业障统统消除掉了, 你智慧德能显现出来, 决定平等的。所以是心地宝藏, 要从这里做起。心地宝藏用什么东西来开发呢?用孝敬!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 一定要从《地藏》学起。从《地藏》这个基础再提升, 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是从孝敬里面开发的。我孝顺父母, 孝顺自己亲人, 然后我把这个孝敬, 孝顺一切众生, 尊敬一切众生, 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 所以这是往上推展。再一位就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表智慧, 你慈悲对一切众生, 关怀一切众生, 照顾一切众生, 你要有理性, 不能用感情, 文殊代表理智。最后普贤菩萨, 普贤代表平等, 你的智慧、慈悲、孝敬, 对待一切众生要平等, 不能有差别, 所以普贤才真正做到大圆满。

访问者:法师, 您刚才提到念佛, 我们也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念佛的声音, 像最普遍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法师, 念这些佛号到底有什么效用呢?法师:佛法的修学方法很多,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念佛是无量法门里面的一种。这个法门它的好处就是简单、容易, 人人都可以修学。它的理非常之深。净土宗是专门提倡念“阿弥陀佛”,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些事不是几句话能够讲的清楚, 经典份量虽然不多, 可是它的义理非常非常的丰富。譬如《阿弥陀经》, 这个大家很熟悉, 总以为这个经很简单、很容易。我过去讲过两遍, 后一遍留的有录音带, 总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带子;由此可知, 这一部经并不简单。那么我讲得这么长, 几乎讲了一年, 是不是把意思都讲完了?没有!只讲到少分而已, 可见得净宗义理的丰富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个方法简单, 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 你懂理论也可以, 不懂理论也行。但是不懂理论的人必须要老实, 所谓老实, 真信、真愿, 他也能成就。这个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殊胜, 真是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不但能超越六道轮回, 而且超越十法界, 所以这个功德殊胜, 是其他法门很难跟它相比的。因此, 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都赞叹, 古来除净土宗以外, 其他各宗派的祖师也带著提倡, 可见这个法门的确是非常殊胜。

访问者:在学佛当中有很多的门, 像禅宗、密宗, 还有刚才法师讲的净土宗。那么也有人强调是禅宗、密宗双修, 也有强调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三修。那么法师您告诉我们, 到底怎么修法才好呢?

法师:实在讲, 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短短期间当中, 得到最殊胜的成就, 必须是一门深入。因为“一”, 你的心容易净, 你学两样、学三样, 你决定比不上那个专一的人。就好像打仗一样, 你把兵力集中在打一点, 你很容易突破;你要把它分做三个点去打, 你的兵力已经薄弱, 你未必能够攻的下来。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虽然有人提倡这两种都共修, 三种共修, 你仔细去听听他所讲的, 对什么人讲的, 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譬如说:叫你禅净双修, 一定是对参禅的人, 他那个禅不肯放下, 而且看到他禅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劝他:“你禅净双修更好!”也就是说那一半你不能成功, 这一半还有希望, 意思在此地。那么禅、净、密三修用意也在这个地方, 所以你才晓得说那个话的人, 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际上, 你要是真正听话, 他决定叫你一门深入, 这个一门是以净宗最有把握, 最容易成就, 禅跟密都不容易。

访问者:今天到现在为止, 法师可以说给我们开示, 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各位观众如果您今天收看了我们的节目, 那么此刻你一定觉得获益相当的丰厚。经过法师这么详细的开示之后, 也相信各位朋友您对于佛教的意义, 也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其实佛教它并不是宗教, 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而且它也绝对不是束之高阁让人膜拜的, 而是与你我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位观众朋友如果你想对佛教做更进一步研究的话, 那么有一本书介绍给您, 叫做《认识佛教》。这是镒栖法师在前几年, 在美国迈阿密演讲的时候所做的开示, 而各地也都有流通, 我想您可以找来看看。今天我们的节目就进行到这结束了, 非常非常感谢镒栖法师的开示, 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下页:佛教是什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