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名家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简介
类别:作家介绍 来源:

金庸, 本名查良镛.原籍浙江省海宁县, 1924 年生于海宁的世家大族查家.小名宜生, 笔名还有林欢、姚馥兰等.曾就读于海宁袁花龙山学堂、浙江省立嘉兴中学、丽水碧湖联中及衢川中学, 后赴重庆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 毕业于东吴法学院国际法专业, 其间曾在重庆中央图书馆阅览组工作.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先在《东南日报》任电讯翻译, 旋考入上海《大公报》任翻译, 1948 年后任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的翻译、编辑、主笔。

1955 年起, 以"金庸"为笔名撰写武侠小说, 在《新晚报》上连载处女作《书剑恩仇录》, 一炮而红.1959 年创办香港《明报》, 其后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自1955 年至1970 年, 共撰写15 部武侠小说, 计有《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

其作品俗极而雅, 雅俗共赏, 尤善将历史引入传奇, 人情世态之摹写均曲尽其妙, 被誉为武侠小说泰斗, 吸引了无数读者, 以至于在台、港和海外, 已形成了对金庸作品进行研究的"金学".其他作品还有政治评论、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 曾把在《明报》撰写的部分时评结集为《香港的前途》, 并著有历史人物研究《袁崇焕评传》等.1986 年获香港大学颁授社会科学荣誉博士; 1988 年被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聘任为名誉教授.亦涉足政坛, 曾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附:皈依的心路(金庸)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 且对佛学甚有造诣, 先生皈依佛教, 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 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 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 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 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 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 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 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 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 他还年轻的时候, 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 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 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 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 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 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 我阅读了无数书籍, 探究"生与死"的奥秘, 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 有不少精湛的见解, 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 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 这时回忆书中要义, 反复思考, 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 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 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 但是, 关于"生命"的问题, 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 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 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 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 下页就会出现, 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 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 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 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对于"生死观", 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 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 佛典浩繁, 不可能一口气学完, 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 有数万卷之多, 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 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 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 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 潜心思索, 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 在古文的翻译中, 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 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 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 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 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 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 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 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 由此而产生了信仰, 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 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 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 我内心充满喜悦, 欢喜不尽——原来如此, 终于明白了, 从痛苦到欢喜, 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 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 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 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 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 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 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 解释佛法, 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 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 为了令人相信, 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 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 有"永恒", 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 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 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摄影集", 可以一页一页翻转的, 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 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 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 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 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 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 后再研读大乘经典, 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 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 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 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 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 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 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下页: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