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名家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作家洛威尔、鲍德温简介
类别:作家介绍 来源:

洛威尔, R.(Robert lowell 1917-1977)

诗人.出身于波士顿的名门世家.远祖和近亲中有19世纪诗人詹姆斯·罗塞尔·洛威尔和意象派女诗人艾梅·洛威尔.他于1937年从哈佛大学转入俄亥俄州肯庸学院, 求学于新批评派的约翰·克罗·兰塞姆门下, 开始致力于"形式工整而内容艰深"的诗创作.1940年, 这个清教徒的后裔板依天主教.1943年因拒绝在陆军中服役曾被监禁.1946年发表诗集《威利爵爷的城堡》, 得到好评, 后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51年刊印诗集《卡瓦纳家族的磨坊》.此后对天主教失去了信心.他在波土顿大学讲授诗歌, 但经常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1957年前往美国西海岸朗诵诗歌, 听到垮掉派诗人金斯堡朗诵的《嚎叫》而有所触动, 转向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式的自由诗体.《人生写照》(1959)标志着洛威尔诗风的巨大转变.他在一组自由无韵的诗篇中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作了坦率和朴实的表述.在著名的《回忆西大街与勒普克》中, 他从平静的50年代回顾狂热的青春岁月和狱中生活; 在《臭鼬出现的时刻》里他以繁复的形象体现了异化的痛苦和绝望中的自求解脱.这些自传性的诗篇充满了人生经验的真实情节, 语言平易, 亲切感人, 其影响所及, 使所谓"自白诗"成为一时的风尚。

洛威尔于1963至1977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卷人了印年代的政治活动.1965年他拒绝约翰逊总统的白宫宴会的邀请, 1967年与作家诺曼·梅勒等人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向五角大楼进军的行列.这期间他出版了诗集《献给联邦死难者》(1964)、《大洋附近》(1967)等.1970年后, 洛威尔常住英国.1973年出版的诗集《海脉》使他再度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鲍德温, J.(James Baldwin 1924- )

黑人作家.出生在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14岁开始在教堂布道, 3年后自称"看透了宗教的虚伪", 从此离开教堂, 不信宗教.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 他后来写的散文也带有布道时的说教口吻和激情.鲍德温离开教堂后不久, 在他所谓的"美国工商业世界"中谋生, 充当过饭馆侍者和仆役, 业余时间写作书评和小品文, , 其中一部分后来收在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记》(1955)中.1944年他结识黑人作家理查·赖特, 并在赖特的帮助和鼓励下从事创作.4年后步赖特的后尘离开美国侨居巴黎和欧洲.1957年美国爆发警察镇压黑人示威的小石城事件, 鲍德温认为他身为作家, "责任是在美国, , 因而回到美国从事写作和斗争.他参加黑人民权运动, 同时写了許多文章, 就反对种族歧视、黑人解放的道路等问题发表意见.其中有著名的散文集《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将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 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 还有政论、文艺评论、回忆录、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字, 文笔犀利泼辣, 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 西方有不少评论家认为他是20世纪杰出的散文作家.除散文外, 鲍德温也写作剧本和小说.他的剧本《黑人怨》(1964)在百老汇上演后获得好评.他出版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长篇小说, 较优秀的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向苍天呼吁》(1953), 其余的长篇小说为《乔瓦尼的房间》(1956)、《另一个国家》(1962)、《告诉我火车开走多久了》(1968)和《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1974)。

下页:马克·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