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世界电影史话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改变恩赐——电影摄影师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

摄影师斯文·尼克维斯特是一位黑白电影艺术大师,他不但善于运用柔和、感伤的画面和富于想象力的影调,尤其能通过粗犷的黑白对比、轮廓分明的剪影来传达思想.在与著名导演伯格曼合作时,他们配合默契,有极好的沟通.比如《犹在镜中》一片,伯格曼要求表现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卡琳在一个冷漠、无望、没有爱的环境里所受到的危害以及亲人们对她的漠视.为此,尼克维斯特与导演率先登上了波罗的海的岛屿进行拍摄前的考察和采访.事后他写道:

“我记得我们在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拍摄《犹在镜中》时的情景.我们总是在灰色的晨曦中外出,留心观察着各种色调和这些色调的变化,等到太阳出来,就可以创造出新奇的光的图形和效果.我们需要一种暗黑的调子,一种没有强烈反差的调子,我们确定了可以自然地获得这种情调的准确时间.”尼克维斯特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始终以一种不给人温暖和舒适的阳光配合表现伯格曼的影片主题,十分成功。

的确,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是否选择到符合他要求的摄影师。

摄影师不但要充分明了导演的意图,还要熟练驾驭手中的摄影机,懂得电影的拍摄语言。

在电影发明之初,摄影师都是从固定的位置来拍摄,拍出的画面相当呆板.1896 年法国摄影师尤金·普罗米奥在拍摄风光片时首先采用摇镜头的手法拍全景,从此产生了运动镜头,以后又产生了推、拉、跟、移等多种运动摄影形式.这使电影能不通过剪接就变化画面内容而成为真正动的艺术了.另外,景别的变化也十分重要.它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

现在的电影几乎都使用了景别这一重要的创作手段.此外,还有摄影角度的变化、空镜头、多机拍摄、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等许多手法。

所谓主观镜头就是以剧中人的视点出发的镜头,使观众同剧中人的视角合而为一,从而使观众如同亲身感受;客观镜头则是以导演 (或观众) 的视点出发的镜头,影片主要是通过它来介绍环境与内容的。

正是无数的导演、摄影师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手法,才使得电影摄影艺术的交响曲如此绚丽多采。

说来,电影摄影大体经过了5 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 世纪末叶,电影摄影还仅仅是“记录”生活现象,或“复制”舞台演出的“活动照片”.第二阶段,20 世纪初,摄影机功能得到发挥,受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影响,手法有所丰富和发展.第三阶段,三四十年代,摄影机装配上了不同焦距的多种镜头,接着又出现了“全景深”镜头的运用,展现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开始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气氛和意境.第四阶段,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极大变化,“照相本性”重新被重视和开掘.在技术方面,感光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灯具改进,摄影机轻型化;彩色胶片质量有了提高,彩色影片大量生产,移动摄影被广泛应用.这一切为丰富电影摄影造型、表现手段,展示更强烈的风格特色,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五阶段,七八十年代,彩色胶片的色彩用还原问题解决,影像更加清晰,对摄影造型、技巧的要求更高,摄影的文化品质和个性化倾向,以及追求新意成为普遍可能。

1899 年出生于广东,1904 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华盛顿的黄宗沾,是位电影摄影大师.他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摄影艺术发展的后3 个阶段.美国电影理论家总结好莱坞30 年代的摄影艺术创作时,总是把他和《公民凯恩》的摄影师葛里格·托义作为该时期的两位重要革新人物,给以高度评价.1931 年他在《大西洋彼岸的人》里首次运用了25 毫米广角镜头;1938 年在《自由万岁》里,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了群众战斗的场面,同年又拍摄了彩色故事影片《汤姆·莎耶历险记》,显示出在大自然风光彩色摄影方面的卓越才华.他的人像特写摄影也备受女明星的青睐.黄宗沾一生拍摄了100 余部影片,16 部获奥斯卡提名,1955 年的《玫瑰纹身》、1963 年的《赫特》使他两度荣登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的宝座。

今天的电影摄影早已不再拘泥于对物象的简单映照,高超的技术手段,使大自然成为摄影师手中的玩偶,他们可以在银幕上改变甚至创造任何自然现象,他们不再是被恩赐者,而是可以创造出任何画面效果的主人。

下页:从哑剧表演到电影表演——电影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