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世界电影史话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让它们也有生命——道具和服装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

在一部影片里,除去人物和布景,其他一切陈设、用品、演员携带的物件等都属于道具.根据道具的性质和用途,又划分为大道具、小道具、机械道具 (车、船、飞机等) 、活道具 (猫、狗、鱼等) 、陈设道具、市招道具、贯串道具等等。

所谓“市招道具”是指出现在市井店铺前的幌子.如蜡烛店门前摆放的大蜡烛,灯笼店门前悬挂的一串红灯笼、理发店门口的红白两色转灯以至招牌、酒幌、串铃等等都属于“市招道具”。

所谓“贯串道具”即指在影片中贯穿于剧情发展中的道具.美国影片《生死搭档》里,编导设计了一个重要的“贯串道具”——项圈.剧中,监狱的每两名犯人分到一副项圈,两人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00 米,超过了就会引发爆炸,双双毙命.就在这个项圈道具的限制下,产生了惊险的追逐故事: 狱长为了得到一笔钻石财富,故意将藏钻石的犯人弗兰克与女犯人特蕾茜分为一组,配带一副项圈,并公开他们的名字.在狱中斗殴的混乱中,又将他俩偷偷放跑,自己在暗中跟踪.两个犯人之间的距离被死死限止在100 米之内,他们在奔逃躲藏、上下电梯、楼梯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数次惊险,给观众带来悬念.这副决定他们生命的项圈就是运用得很成功的“贯穿道具”。

道具一定要制作得真实,即便是陈设道具也不是随便的点缀杂物.因为道具也是“演员”,也有生命.比如影片里老夫妻使用了一辈子的几件旧家具,被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升起的黄手帕,让男主角一下子见到了女主角的一片忠心;一方滴满宝黛情泪的手绢,被剪刀剪破……道具在讲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伊莉莎白·泰勒在1963 年的《埃及艳后》里,因剧情所需前后更换65 套服装,你能说它的不重要? 正如著名导演普多夫金所说: “一个无生命的物体,在它与一个演员发生了联系以后,可以把演员情绪状态的一些微妙变化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那样巧妙、深刻,这是手势或表情在一定条件下所不能做到的.”

19 世纪初,德国人埃立克·冯·斯特劳亨来到好莱坞谋生,他做导演时,对道具的选择十分苛刻.在很多影片里,他身兼编剧、演员、布景、服装设计多职,而且重视道具成癖.在1921 年的杰作《愚蠢的妻子》里,他在加利福尼亚海边搭起极真实的蒙特卡罗赌窟、广场和宏伟的宫殿,还要求好莱坞老板在一座大旅馆的布景里安上电铃设备.这在当时并不贵的电铃,竟被制片人指责为“斯特劳亨的浪费”.斯特劳亨听后不在意地付之一笑,继续他对道具的严格选择,哪怕是只在一个镜头中出现的小道具,也从不马虎对待.随着电影摄制的日趋复杂,道具作为电影制作的一个环节独立出来.他们在美工师的授意之下,负责设计和组织影片道具,由道具员保管道具和提供拍摄使用.如果是十分需要又找不到、买不到的道具,均由道具师查找资料画出设计图,并按图仔细复制出来.使用过的道具,并不扔掉,常常是收回制片公司或制片厂的道具仓库,以备其他影片使用之需.假如你有幸参观好莱坞或法国、意大利的大影片公司,参观他们那儿的道具博物馆,你一定会大饱眼福。

电影服装师的工作十分辛苦.1951 年,美国拍摄《向何处去》一共动用了3.2 万套服装;1970 年,苏联和意大利合拍《滑铁卢之战》全片需要2.9万套服装;1963 年,美国拍《埃及艳后》也使用了2.6 万套服装.这许多服装,不要说设计、制做,光是整理和搬运,也要倾尽心力,做服装设计最怕遇上大型战争片,如《桂河大桥》、《雷马根之桥》、《最长的一日》等等,为了达到交战双方军服的逼真效果,他们要对军装进行艺术处理,要“作旧”,让它们表面的色泽消褪,出现磨损,像旧军装.还要“作血渍”,即用大量红颜色在军装上点染涂画,作出鲜血滴淌过的痕迹.这些工作都是由美工师、服装师和其他有关人员一齐动手,才加工成那成千上万的衣服、裤子和鞋帽。

与昂贵的影片时装相比较,生活装有时也造价惊人,如《某夫人》中女主角的黑貂皮大衣,价值达5 万美元;《乱》中一件服装的租借费也高达五六千万日元.当然有很多演员就穿自己平时的衣服上镜,但无论是高价特制的服装,还是日常服装,都须服从影片情节的需要,都要为影片的真实服务,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服装师的才能和智慧。

下页:声“影”并茂——音乐和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