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世界电影史话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电影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维尔托夫学派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真实电影运动,核心人物把苏联的维尔托夫奉为鼻祖.著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戈达尔也在拍一系列政治电影时宣称,他是“维尔托夫派”.这一切都是吉加·维尔托夫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9 年8 月27 日,列宁签署了将沙皇俄国的电影企业收归国有的法令,苏俄电影宣告诞生.即使在内战中极端困难的情形下,导演们也未停止工作,他们拍摄了一些很优秀的故事影片.1922 年,苏俄经济开始复苏,列宁对电影工作者指出: “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一号召无疑成为文艺部门行动的指导.艺术家们共同努力拍成了巨片《阿艾里塔》.同时,在政俯支持下,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先锋派电影团体渐渐崭露头角,令人瞩目.其中有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也有维尔托夫组织的最早出现的“电影眼睛”派。

吉加·维尔托夫出生于1896 年,最初从事音乐作曲,把留声机上录下的声响加以剪辑,创作了一种无乐谱的“具体音乐”——“听觉实验室”,被当时称为未来派作曲家.1918 年,维尔托夫改行做了纪录片的剪辑和编辑工作,直至担任电影导演,终于成为苏联电影学派的风云人物之一.他曾制作过最早的历史长片《内战史》,创办过不定期的杂志片 (新闻短片的一种样式) ,取名为《电影真理报》,一共发行了12 期.法国在50 年代所倡导的“真实电影”即从《电影真理报》脱化而来。

基于对摄影机的认识,维尔托夫在1922 年发表“电影眼睛”理论宣言,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艺术家要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编导故事,以为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所制造出来的影片都脱离真实,脱离社会实际,必须彻底地扭转.办法就是——“实况拍摄”,“生活即景”,他认为这种方法最能体现“电影眼睛”——摄影机的敏锐和特色。

维尔托夫和一些赞成“电影眼睛”观点的纪录片导演在一起工作,以他们的大量实践来推行这种电影理论.在无声片时期,维尔托夫拍出了《一片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等.在后期拍摄长片时,他进一步实现“真实电影”的构想,如 1926 年摄制的《前进吧,苏维埃! 》 (又译《漫步苏维埃》) .这部影片由他亲自撰写剧本,片中大量运用隐蔽摄影方法来捕捉真情实景.1926 年的《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中,他舍弃了直接记录手法,力图创造一种“诗电影”的氛围,并且交替使用画面和字幕.1929 年,他又拍摄了一部十分精彩的影片《带电影摄影机的人》,这是一部纯粹探讨电影摄影机本身的影片,它研究了“电影眼睛”的功能和能力,探索了影片剪辑的节奏性、叠影、双重曝光,以及摄影机的灵活运动和变速问题,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和效果,成为“电影眼睛”的无声绝唱和赞歌。

维尔托夫拍摄的《顿巴斯交响乐》,受到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高度赞赏。

维尔托夫的无声纪录片还只是追求一种视觉化的音乐效果,当时他需要在影片里配上交响乐曲,或一种嘈杂声与音响蒙太奇来烘托影片内容.有声片的诞生,无疑给了“电影眼睛”的声画对位以更广阔的创作天地.维尔托夫的杰作《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1934 年) 运用了三支歌曲来贯穿表现政治家列宁一生的功绩.他把搜集到的素材进行蒙太奇处理,这种做法在他以往的创作里也同样如此,即任意组合各种素材,有时甚至不顾时间的连续性,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让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更有意义地结合起来.这显然带有结构主义的倾向.不过,影片的第一部分显得格外出色,是以中亚细亚的一支民歌为内容,配合上非常明快、热烈的节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表达出“从过去到未来,从奴隶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过程”的主题.为“电影眼睛”派理论做了最好的诠释。

作为一名理论性很强的优秀导演,维尔托夫强调纪录电影的个性要表现在对资料的选择,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性应用和处理等方面,他试图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创作方法.事实上,这种理论在实践上却有相当的困难.比如,人的眼睛可以随视线所及地“抓住生活的即景”,看到一些自然而又隐蔽的东西,摄影机却是一种很笨重的机器,当时如果有了现代的摄像机,维尔托夫的“眼睛”就会灵活可爱多了,但使用当时的摄影机拍摄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拍下来的景物往往不行.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摄影师米哈依·考夫曼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曾做了大量的实验.那些典礼、演说、集会、游行示威、运动会的新闻纪录片用即景拍摄是比较容易的,儿童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木偶戏也不会被摄影师们影响,但要快速捕捉一些人们的情感流露,或者要把人们在墓地前哀悼死亡亲友时伤心流泪的情景及时捕捉下来,是不好办的.维尔托夫和他兄弟采用了隐蔽在远处,或躲在森林里,用拍野兽片使用的望远镜头来调拍等办法,虽有一定成效,但想要求摄影机灵活得无所不在是完全不可能的.“电影眼睛”理论的彻底实现需要辅以像人的眼睛一样敏锐、像人的耳朵一样聪灵的摄影器械才行.这样的摄影机几十年后才发明问世。

法国50 年代末出现的“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在电影理论上承继自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在政治上观点明显倾向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有一定的战斗性.这是由于法国电影艺术家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表现了强烈的关注,同时,60 年代中期燃烧于越南的战火硝烟更促使他们加入反战的行列.法国电影艺术家们认为,1968 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电影思考”,这“五月风暴”正是戴高乐政权下长期以来潜伏的各种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矛盾的总爆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戈达尔效法苏联早期电影革命艺术家们组织起了他自己的电影集体——“维尔托夫摄制组”,一度形成了法国红色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与实践。

下页:深渊与巅峰——罗西里尼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