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音乐故事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各类社会音乐活动
来源:中国音乐故事 作者:

1) 宫廷宴乐活动

自周以来,宫廷中宴享宾客的音乐称为"燕乐".燕乐在使用上可分为"房中乐"与"堂上乐"等不同的编列形式.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室一百多件轩县乐队与东室小组乐器十件,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一个诸侯国国君拥有此类乐队的编配形式与规格.在燕乐活动中,除了乐师乐工的专门表演外,参予宴饮的主人宾客常在席间采用《小雅》等诗乐形式相互应酬唱和.礼节上,主人赋诗之后,宾客要随之唱诗酬答.通过赋诗言志,以演唱乐歌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这样一种演唱方式与和诗的要求,当时称为"歌诗必类"。

2) 民间谣曲

这一时期民间歌谣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下层劳动者常以歌谣讥刺时政、表达民意,是其介入生活之积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较典型的谣曲有以相为节奏的歌唱形式"相".相是由舂米或筑地工具形成的击节乐器,又称"舂牍".《礼记·曲礼》载"邻有丧,舂不相",反映这类歌唱活动的普及性.战国荀况曾写有《成相篇》,其唱词内容涉及政治现实。

3) "郑卫之音"的广泛影响

当时最具影响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作为风行于春秋时期新兴民俗音乐,"新声"的代表,虽被维护雅乐的人斥责为"淫乐",但它们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并且还直接进入宫廷.例如,赵烈侯因喜听郑声而想赐田万亩与郑歌手; 晋平公亦喜悦"新声",魏文侯直言不讳,承认自己"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齐宣王坦率地承认自己"直好世俗之乐耳".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新兴音乐的生命力与巨大影响。

下页:歌唱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