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音乐故事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戏曲
来源:中国音乐故事 作者:

戏曲艺术在近代的发展,最突出的剧种是京剧.京剧在清代地方戏曲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汇合徽、汉二调并集其它声腔之长,以皮簧声腔为主体,与北京方言相结合,经徽、汉、京三派皮簧艺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方面皆具独特风格的剧种.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名家和代表不同流派的宗师谭鑫培、汪桂芳、孙菊仙.此后又形成扎根京、津、沪并流向全国的局面,成为由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最后一个成就甚高、影响广泛的戏曲剧种。

京剧艺术的发展受到时代所給予的各种复杂影响.京剧成熟期一些代表性剧目如《连环套》、《恶虎村》、《铁公鸡》等,其艺术造诣精美,却因统治阶级的扶持利用,思想内容上适合了清廷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而京剧舞台上演出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打渔杀家》、《李陵碑》、《岳母刺字》、《秦琼卖马》等,或以强烈爱国精神表达了时代的声息、赢得观者感情上的共鸣; 或以落魄英雄、蒙难忠良引起同代人对国事日非怀有的感慨情怀.一些接受新文艺思想的京剧艺术家如汪笑侬、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等,或积极编演新戏表现对末代王朝腐败现实的不满以及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或创办近代剧场,从事戏曲改良,于唱腔、表演、舞台等方面从事革新,创立"海派京戏".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在新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进行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的尝试.尤其是梅兰芳以杰出表演突破京剧旦角青衣花旦的角色陈规,并发展新唱腔.他的革新创造,对后来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影响很大。

辛亥革命后,京剧在商业化气氛中,演出不少具有封建毒素的坏戏,但仍有不少优秀演员仍谋求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如周信芳早年拥护戏曲改革,五·四前后曾编演《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具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时装新戏和历史新剧.周信芳编演的《四进士》、《赵五娘》与程砚秋编演的《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等剧目,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同情被压迫者的民主精神。

这一时期,流传各地的较大剧种大多已稳定成型,一些地方小戏也得到较迅速的发展和提高,其中较突出的有评剧、楚剧和越剧,在评剧发展初期,农民剧作家成兆才等人改莲花落为"平腔",并编写大量剧目,以此奠定了评剧的基础.辛亥革命后,评剧艺人受革命运动影响编演了具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时事新戏,如《杨三姐告状》,曾在北方轰动一时.评剧发展中期出现不少优秀女演员,最著名如李金顺、白玉霜,对评剧表演、唱腔以大胆改革,由此从地方小戏发展为具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楚剧原出于湖北一种花鼓戏.1926 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和党的帮助下,改名"楚剧"进入武汉"血花世界"公开为市民演出,并成立"楚剧演员训练班",改编多种剧目如《南归》、《灾民泪》、《除暴安良》等,并对唱腔伴奏进行较大改革.抗战期间,艺人们曾组织"楚剧抗敌宣传队",到四川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演出.越剧原为浙江嵊县名"的笃班"的地方小戏,五四前后进入上海吸收其它传统戏剧表演形式改进演技,称"绍兴文戏".越剧演员原皆为男性,20年代初始试办女班,至30 年代尤其是抗战爆发后全部改由女演员表演.在越剧发展中,袁雪芬等人曾请一些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改革,改名"越剧",通过《梁祝哀史》等剧目奠定了改革的基础.解放战争初期,袁雪芬等人在国统区民主运动和进步文艺思潮影响下,演出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祥林嫂》,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

下页:民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