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来源: 作者: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本章教人复归混沌,返于上清无浊的得道境地。借学言“道”,说明亲“道”之有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里的“学”,不是学习世间的知识,而是指亲近道法,明了圣意。一切修行人的第一步无不是先要闻听圣人说法,再依法而行,获得身心的大自在。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根性各有不同,有人听法知法,有人听法迷法;有人听法不受,有人听法反生抗拒。

为学日益,就是说你不仅有机会听法,而且有兴趣不断地去学习,对道法的掌握越来越多。那么,为道日损,就是说,你越来越接近于道,你世俗的习气也会越来越少。损,是指减少。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习气是最难剔除的,但只要亲近大道,习气就会减少。大道就像一面镜子,它会折射出我们习气的丑陋,让那些我们本以为可以引发享受的习气逐步失去昔日的魅力。这样一来,习气就会减少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地步。

无为,是《德道经》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了解了“无为”,就清楚了人该往哪里去,因为,“无为”是修道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无为,绝不是不做事,而是要求顺应自然地去做事,并且做到心无强求,亦无妄念。无为,是一种更从容、更高效的做事方式,做到了这一点,与人与己都有益。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将军范蠡,可以说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当年吴国与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惨败,就在这时,范蠡投奔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越王勾践在范蠡的策划下,不仅复了国,而且灭了吴。此时的范蠡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本应该有更大作为,但范蠡却选择不辞而别,飘然而去,这实在是令世人不解。

其实,范蠡很清楚越王勾践的为人,他可以与人同苦,但不能与人同甘。如果范蠡再继续帮助越王,那么,他不会有任何作为,甚至连性命都难保。

据说,范蠡是个得道高人,他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这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巧妙运用。后有记载,范蠡以贫民身份经商,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中国儒商的鼻祖。

谁能说范蠡没有做事呢?他顺势而为,从容不迫,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指身心。无事,不是指没有事情,而是指心中无事。事还是要做,按照现有的各种条件去做,做了也就做了,心无挂碍,就像一面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因来而喜,不因去而悲。

取天下,就是指自己做了自己的主。能做得了自己主的人,常常是做事而心中无事,做事而不为事所困。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心中有事,总是放不下,那么,你就会心随境转,不得自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得了自己的主,有人围着金钱转,有人围着权力转,有人围着房子转,有人围着感情转。一个人围着什么转,就说明他一定在那个方面有贪求,贪求不剔除,一辈子注定要转下去,永远“不足以取天下”,当不了自己的家,反元不了清安自在之身。

下页: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