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常礼举要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未、旅行
类别:儒家礼学 作者:李炳南

说旅行,有两方面,先说头三条,头三条是对人。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将远行”,你是台湾人,你要是出远门,从台中上彰化,这谈不上。远行,是离开台湾地,不是从台北上台南。

“必辞亲友”,还得以时间而论,要从台北上台南,你今天去了明天回来,这个用不到,不说说会产生误会。你若是从台北到台南做事情,给公家办事情,身不由己,不能够几天就回来,总得一年功夫,这就得辞亲了。

“必辞亲友,祭祖辞亲”,这有两方面,说的是中国的风俗,在家每年都有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有祖宗的忌日,都得祭祖,还有家里面的父母兄弟生日作寿,“三节两寿”(案:一个家庭,一年中,要有三大传统节令,和二老生日,需操办庆贺)都是家庭的规矩。你这么一出去,一年不在家,就一年啦,也无法对父母朝夕承欢,也不能祭扫坟墓,这是基本问题。甚至于亲戚朋友有什么事情,你也不能去帮忙,都有关系嘛!

中国的学问,变得有上有下,可都是由近及远,这是权变办法,什么权变办法呢?先辞亲友,要到那里去一年两年才回来,临走的这一天,比如明天要走了,今天晚上,到明天一早,家人团聚,向祖先牌位行礼。头一天,先上坟,在家这一晚上就是辞亲,这是从前有的话称做“暂久之别”,这个吾都亲眼见过,现在都不行了。

今天搭火车去,明天就回来了,就不必来这一套。因为有这一套就觉得奇怪了。这是最低限度,要离开台湾到国外去,三个月或二个月,就得行这个手续。常去又另当别论。

讲到这,有人会疑惑说:“你讲这个,都不一定啊?”万事都不一定,给大家说明白,万法无常,都要看临时情形而动作。

这是一条,达到目的地便行了。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到了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你跟台南没关系,到那做事情,你是台北人到那儿去,与你有关系的人,你就去拜访他。没有关系不要看,有关系的要看。

拜客很要紧,比如,那儿有议会,你要不拜客,你到人家那儿办事,你这单位与那单位见了面还不认识哩,不认识,他们要是看了你没礼貌,你没来拜,到时候就不帮忙。这是必须的,后头还有!

真正在这儿做事,除了拜客以外,还有别的举动。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办完了事归来,或者事没办完,临时回来看,隔了一年多。归来必谒亲友,回来何必看亲友?这话并没有说全,也没法说全,是分情形讲。你要在外头呆得久,回来不但是拜亲友,还得上坟,前面有祭祖、辞亲嘛!回来就算了吗?你看歷史,一个民族重视五伦主义,一定不会亡。上至父母,这是血统关系,与不认识的人结为朋友,最低限度这是人伦,论语有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是朋友。这五伦能联络、团结就了不起了。

吾看京戏,吾也看现在的小说,不光看以前中国的小说,现在中央日报副刊上的《九扣连环》吾就看。那个文章,吾看那一篇,吾几几乎乎站起来,给他三鞠躬,何必这样子呢?为什么?这个人的文学太好了。有一些人他不懂得,以为文学有什么好处,他不知道好坏,无法分辨。《九扣连环》,简要详明,人情世故都透闢,这是一。二、连说话、动作一切一切修养都非常到家。这还不算!说出那个话,行出那个事来,那真真是贤人,文章也好,事情也做得好。要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来在学校当训导主任,那学生福气大了,怎么呢?经师现在没有,从前“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经书的人很容易得,人师难得,光会讲没用处,你得自己身体表现叫人看。再说,有些教授与同学打方城,打麻将,这是太不成话了,这怎么教学生?

现在咱看文章,古文有些文章有做得很好的,要“不以人废言”。可是得另当别论,曹操做的文章吾不看,秦桧、曹操这些坏东西吾不看。曹操、秦桧早就死了,现在还有比曹操、秦桧他们还坏的人,文章做得也不好,做得就算是再好,像曹操的文章很不错,他的儿子也很好,天下之才一石,他的儿子占了八斗,咱们连一粒也够不上,这么好的文章,吾就是不看。文天祥做的文章比这些人不行,唐宋八大家里头也没有文天祥。可是他那文章,念之另有味道。吾今天看的《九扣连环》这小说,怎么比得上唐宋八大家?吾看有些地方超过唐宋八大家,它是事相超过。这个小说有什么好处?能以正人心、正社会。你真看了这本小说,绝不在社会上搅乱大家。

回来必谒亲友,可是不讲父母,这话怎么讲?你大家想想!父母要紧,还是朋友要紧,比如这边父母,这边是朋友,都是五伦,我都恭敬,他俩人要是起了冲突,我是袒护父母呢?还是袒护朋友?吾找根本,吾先恭敬父母,这还用说吗?抛了根,那不是人是畜生不如!国家对学校学生有这种讲法,同学怎么会学坏路了?

“或略送土物”,刚从远地归来,或可送土物给亲友。有云:“千里送鹅毛”,鹅毛这半块钱也不值,可是你没鹅,人家远处有鹅,在乎人情,在乎心意,你得表现表现。

这三条算是说完了。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你看第四条,远行之亲友辞行。这不是自己,譬如咱们这些朋友、亲戚他要出门。也得看远近、时间长久,也得分这个。

远行的亲戚,人家也懂礼,他上这儿来辞行,辞行不是说:“你走了,好!你走了,回头再见哦!”人走前先跑到你家来,上门是客。这得问:“那一天走?”他不会说我还没定个日子。你不要慌这个,今天他来,不会当天就去,没这个道理,不好看嘛。第二天去远行,他怕你送,但我们必得去送行,这是礼尚往来嘛!

礼貌不必一定需要物品,做种种善事,有钱也能做,没钱也能做,一个钱没有也能做很大的善事。大家的心不在这上头,做那些事就没办法了。这是送行。

“事前或赠物,或宴饯”,他来一辞行,这个礼貌你要明白,人家一出远门一辞行,这时,你要看交情来饯行。这一条台湾也有,老朋友走了,我给你饯行,请你吃顿饭,咱们聚聚,请几个朋友陪陪他。要是交情很厚呢?不请陪客,请到我们家来,更厚道。或者是来不及请客,也要送点东西。人家临走,若不能送东西,不能请客,这另当别论。

我们可以在家里送他,或请客,或宴饯,这两条一同办了更好,不能办了,办一个也可以。甚至于两条都办不到,可是送行这一趟,我们是少不了的,这是第四条。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远方客来拜访”,举出个例子好懂,咱在台中,忽然间有福建人或日本人来拜访,是远方客。他要来拜访,怎么办呢?他要来了,“须往答拜”,第二天你必须回拜去,这是答拜。这像说话,一人问话,一人答覆。

“或是设宴接风”,这是指远客,来看我们,要来拜访,或是待在这住几天。他或者带土物来送我们,或是不送东西,这得看情形。不论东西多少,我们要请他,留下接风。

送人叫“饯别”,请人到咱们这来叫“接风”。这是远客嘛,上这里来,我们接风,他一路的风尘我们接他,这是个样子的。或可他来不及,他谢了,你也不能勉强他。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旅人归来拜”,这是指咱们本地人,在外头做客,回来拜访我们。

“须诣回拜”,他来拜访,请客、接风的功夫,早早晚晚就不要紧了,他是回来的,过了十几天,也不要紧。

从远方回来的客人,虽然与本地人差不多,但他是来拜访,送礼或不送礼,你都得回拜。不懂的,须领教领教那些念过书、懂礼的人,你不要领教外行,向马克斯领教更不行。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人家对我们送行,或者我们走时,人家给我们饯行,这礼该如何呢?

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譬如你们诸位是台湾人,你上日本去,或上福建去,临走前,人家给你送过行或饯别过,不能说:“我到那边,等回来再说吧!”不行!你到日本或者到福建安定下来,先写信回家,再写给饯行的与饯别的。

这花钱嘛,当然花钱!社会上就是这样子嘛。平素省吃俭用节俭,就是预备随时报答应酬,这少不得。为什么呢?家里多么穷,人家来要帐,还可以说到明天还,或再待五天,还可以推,还可以讲得下去,这个“应酬”不行。人家星期三结婚,发了帖来了,我没钱,你通知人说:“你暂且别结婚,我没钱,你再待五天结婚好了,我可以给你送礼了。”这样行吗?你看要紧了吧!来了一分帖子,没钱也要卖了东西,借了钱也得办,这是在社会上的困难处,不容刻缓,这笔帐厉害极了。假使你知道这种困难,婚丧嫁娶要自己出帖子,这种事情就得慎重又慎重。

你譬如说三条事情:结婚、家里的丧事(父母的丧事)、作寿,这三条事,你说那一条都是要紧的,这得念书才明白呀!作寿、贺喜、发丧,这三条那一条重要?孟子书上有说,什么叫大事?死了父母叫大事,这个事最大。这个帖子必得出,死了父母是天下大事。从前做官与现在不一样了,不论做什么大官,一死了父母,这个官就不能做了,这个叫丁忧。为什么呢?国家有事的时候,你对国家对得起了,移孝作忠,家里的老的小的可以撇开,给国家卖命去,太平的时候,你对国家对得起了,就要移孝作忠。你要死了父母,国家必得叫你回去,国家也对得起你,百善孝为先,孝是第一。

这个事,现在他们懂这个啊?所以父母死这桩事情就是最大的。第二就是结婚,这比作寿还重要吗?还重要了。死父母是大事,结婚是民族主义,中国的结婚与外国的不一样,外国的结婚是恋爱。中国的结婚如诸葛亮的结婚,诸葛亮这个人才那还了得啊!当诸葛亮的太太,他结婚当然这么挑那么挑,是他老朋友给他介绍的,挑了一个最丑的女子,谁也不要的!诸葛亮他那个太太,没人要,诸葛亮要。

你要念过诗经,读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为文王太太一定很漂亮,有这种想法,这种念书人就是煳涂蛋一个。诸葛亮设计木牛流马等那一些能力,都是他太太教的。他太太是黄承彦的小妹,长得很丑、没人要。她还谁都不嫁,什么人配给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给他去端尿盆,她都不要。诸葛亮太太是这样子的,你知道吗?

现在你们结婚不是这样子的,专挑那个心情无常的、漂亮的,就觉得很好了,今天嫁张三,明天离婚再嫁李四,你不知是后补第几个丈夫了。这都是些畜生话,吾不能讲述了。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我们来了,人家给我们接风,或者给我们洗尘。接风与洗尘是两回事,都是到本地来不走了。例如,你是台北人到台南去,你拜访台南人,人家请你的客,那算是洗尘也算接风。

你以后待在台南一天两天,必须还席。这是必须的。你不能在那边吃人家的就完了,必得还席,这才是礼尚往来。以后你在台南这地处,在各机关办事、开会,彼此常见面,这有关系,也是礼貌。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咱们到外国去,你到人那儿有不同规矩,言语也不一样。现在比从前好,现在有报纸,大概懂得些。吾不大出去,吾有些话不知道,普普通通的台湾话、官话,吾能懂,要说起土话,吾没办法了,到市场就没办法。

那么你说内地吧!你譬如吾是济南人,县城东边如章丘也就是几十里地而已,就像彰化与台中一样种种不同。你譬如在济南,见了面都是你兄我弟、大哥二哥的,见了面都是称唿你大哥。你要是章丘人,称他大哥,那糟糕了,那他一时就不高兴,必得称唿二哥,你这个不知道就不行,称唿大哥就被挨骂,他也会打你。

你譬如山东人到北京,见了北京人,在此地见面称“先生好”,这很恭敬,可是你到北京见面称唿“先生”,那就糟糕了,“先生”是风化区里的称唿,这个你得懂得。这是吾举的两个例子。各处有各处的不同,你总得问明白,别在那里冒一句不好听的话,这很重要!

“入境”,境是还在本地、指本国而言。“入国”,就不行了,指到别国去了,那就与本地更不一样了,这不必举例子了。

昨天吾说,外国人的酒,你把它拿来尝一遍,他们赶紧拿走,给你换一个。如果你还不开窍,又尝一遍,还不算,还再第三遍,这个人连这警觉都没有。所以你上那一国去,你得问问人。你这个样子不行,吃东西就不行,他们又没筷子,拿起汤匙,这个样子喝就是不行。你都不学学这个,怎么能中用?做事就怕不中不西不南不北,叫不上来,现在就是“四不像”。你也不看小说,中国小说都藏着意思。姜子牙坐的什么东西,你知道吗?都有涵义的,姜子牙坐的那个就叫四不像。你听听这一句吧!封神榜那个书大家看不了,也看不懂。武王伐纣,那里头含着意思,里头有一个挑剔是非的叫申公豹,与姜子牙是师兄弟,申公豹是来回挑剔是非,申公豹那些事是该挑剔的,所以着书要明情理。嗨!说久了,我们还是赶紧上完《常礼举要》。

“入门问讳”,你要知道他家平素的事,现在人是不在乎了。如家中父母等等什么的,你得先问明白,不问明白,你去满嘴胡说。从前取名字都有些注意,你譬如这么说吧,古文观止你可念过?古文观止,韩文公给李贺举进士,这篇你都念过。就为着李贺的父亲叫“进”,大家妒忌他,科举考试想少一个人多一个名额,就说李贺不能下场考,怎么不能下场呢?因为下场就是个“进士”啊!他的父亲叫“进”,他得避讳。那篇文章你要给李贺答辩答辩,你答辩得出来吗?韩愈答辩理由说得很充实,甚至于打赢官司。你光学会那个有什么用处?你们有人查古文观止吗?有查,那也不错,能查到就不错,就知道吾不是造谣言!  现在吾给你说一句通俗话。你多么大的学问,你现在说白话或说些什么,多少得有点理,没理就乱七八糟,那算你自己的。多少得有点理,不论多少都得有,不必在那妄作聪明,说“那个是我发明的”,那是你所见不广。

你譬如头几年有个小故事,一对没主意的父子,两个人去卖驴,两人牵着驴往前走。

有个人说话了:“你这个人真笨,你父子两个牵着这个驴在路上走,驴闲着,坐上一个人,可也省力气嘛!”有道理,父亲就让儿子骑驴。

走了几里路,有个人看了说:“唉!好没道理,你这么大年纪了,他一个年轻人,他跑跑有什么关系,应该给你坐。”父亲听听觉得有道理,叫他儿子下来,他坐上。

这又走了几步,又有人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路又那么远,一个小孩子他如何跟得上?”

是啊!想想叫谁坐呢?我抱着这孩子,爷儿俩个都坐上吧!这可没话讲了。

走着走着有人说:“那干什么?去卖驴,你还叫他受苦,你俩下来,别坐着压着它。”

父子一听也有理,这怎么办呢?一个人坐也不行,两个人坐着都不行。好!咱抬着吧!把这驴捆起来,两个人抬着这驴,一过桥,走路不稳,驴掉到河里,完了!

你看这个木造浴池,有三面五层,今天中央日报也有这段。这是我们中国汉书就有的,多少年的一些东西。你多么大的能力,也出不去古人的范围。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入国不驰”,入国,你要下车马,现在还是有这条。一到人家的国土,你得有礼貌,慢慢走,不妨害人,否则显得不恭敬。入国,车马不驰,人不飞跑。你到人家家去,在台阶下头,主人迎你,你得“趋”,快走。一上台子,一进门,就不须奔驰。

“入村里必下车马”,现在有火车,不按此条可以。你自己的车,不管什么,你到人家庄头上,你必得下车马来。你不下来,现在吾不知道,以前那就麻烦了。你一下来,这是礼貌啊!庄子是人家的,到人地处,当然你得有礼貌,这是必须下来的。

就是在本地,譬如你住中正路,你到灵山寺来,回去的功夫,坐着车,一到中正路口这一头,你就要下车。你不信,你可以去问老先生,这是恭敬庄子。你父母住这个街,曾祖也都在这个街,不下车马,你架子大啊!现在不懂这条的是年轻人。这里头供着的牌位都比你小吗?

中国书注重五伦主义!这个观念,给你们说说,例如拜年,不光是给人家贺年,上人家先拜寿,先拜寿去。到了村庄了,必得下来,恭敬人家,你一下来,村庄的人,都懂规矩,问说:“客人上那里去啊?”等等,他就给你打招唿!那就是个礼貌嘛!他们忠实地招待你喝水,或可是马,或驴什么的,你要坐着车不下来,他们就骂说:“今天咱们视野不好,碰见失了腿的人了。”怎么失了腿呢?不能走路嘛!不是失了腿吗?这还是轻的,重一点的就说:“你上那儿?你这车不能在那走,我们的路都是老路,你那个车一压,我们的路不行,你到庄外头走,庄里头没路。”那他就不管你这个了。

古人的话,台湾也有,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礼是寸步难行。”这礼是必须的!就这一点,现在还有点道。你坐着自己自用车、摩托车,这条还可以适用。

下页:申、对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