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历史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儒分为八,大流归三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据《韩非子》云,“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以上儒门八派中,后来多数之学说湮灭不传,唯有三派影响后世较为深远。

一派是子思及孟氏(孟子)之学,此二人实际同出于曾叄门下,故后人称之为“曾、思、孟”学派。此派主要继承的是孔子晚期的礼学、经典学、辞章学以及修身齐家之学,属于儒门的人格主义一派。此派与汉代的古文学派有较多关系。但其大兴而被尊为儒学主流,则在南宋、及明、清时代。今人所知的儒学,其实主要是此派。

八派中的颜氏之儒,即颜渊一派,此派似亦失传。但庄子之学与颜渊之学貌似有关。不仅颜(严)、庄两姓文字可互通,而且颜渊的避世、苦行、犬儒主义,与庄子思想也多所相通。故有人认为《庄子》一书实即为颜学后人吸纳老子思想,兼容儒道而成。此可备一说。

但是,儒门八派中对战国以至秦汉影响至大的,实际则是“孙氏”之学。孙氏者,即孙卿——亦即荀卿、荀子也。(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音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荀子乃赵人。其学之源据西汉人所述谱系,是源出自子夏一门。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其先世当为卜人。其出身微贱,家业贫寒,是晚年孔子在卫国所收的弟子。汉代有“子夏传经”的说法,实际汉代所传的多部儒学经典如《易经》、《诗经》、《春秋经》及《尚书》学,多是传承来自于子夏的。

孔子政治思想的来源,于上古为伊尹、仲虺(古老子)、周公,于当世(春秋)则为管仲与子产。孔子礼学思想之源在子产(见《左传》子产论礼,子产曾为孔子师)。而法治思想则承自管仲。

孔子学术中本来就兼含儒家之礼学与法家之政治学。故孔子治鲁,其任中都宰时,是立制度用礼学。而任大司寇时斩少正卯,任代国相时谋削三桓、堕三都,则是用法治国。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传述多在《尚书》诸篇中,实际也是战国及秦汉法家思想之源。例如西汉文景时代著名的两大政治家贾谊及晁错,其政治思想都是学自于济南人伏胜的“尚书之学”。

子夏之学援儒入法。其弟子,以魏文侯魏斯、李悝、商鞅、吴起、以及隔代的荀子、韩非、李斯最为知名。这几位都是战国最著名的法家政治家,他们都是出自子夏或子夏弟子的门下。这一派援儒入法、“外儒内法”之学,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术,也是战国时代直接与政治接轨的显学。

然而文革时代,江青一派批儒扬法,在当时的历史学家中,竟无一人指出战国法家实际其源流皆出自孔子。以至包括冯友兰这样的大家,也都跟着乱批一气,实在是不读书或者读书误,够荒唐也。台湾钱穆三十年代写的《先秦诸子年表》中,对儒法相交的这一谱系已有所注意,但可惜其考索亦未深入。(何新)

下页: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