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理学先驱 李翱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772--841)

一、历宦海浮沉叹鸾凤何依

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唐代著名儒学家。他出身的门第很高。远祖李悬在十六国时曾建立西凉政权,即凉武昭王。十世祖李冲是北魏名臣,官至尚书左仆射。但到唐代,李翱的门第早已衰微不显,祖父李楚金仅官至贝州司法参军。

李翱自幼就受到儒学的熏陶。据他后来在《复性书》中说,自6岁开始,他就读书,“但为词句之学”。所谓“词句之学”,大约就是章句训诂之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翱逐渐对儒家学说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立下了宏大的志向。15岁以后,他已“志于仁义”,对儒家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少年时代的李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渐露头角。他也像唐代的其他读书人一样,怀着远大的抱负,四处遨游,带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干谒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2岁的李翱去州府应贡举,曾“执文章一通”,拜见著名的古文家、右补阙梁肃。当时梁肃誉满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都想得到他的奖掖。梁肃看了李翱的文章,大加赞扬,“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于无穷,许翱以拂试吹嘘”。的确,梁肃真的在他的公卿朋友之中为李翱作过宣传。后来李翱与达官贵人交往,很多人都说曾在梁肃口中听到过他的名字。李翱对梁肃的这份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在梁死后五年,李翱还专门写了一篇《感知己赋》,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

李翱不仅拜谒过梁肃,还造访过其他一些名流,可考的有当时任右司郎中的杨于陵。据李翱本人说,他曾“以所著文章”投献给杨,“累获咨嗟,勤勤不忘”,得到杨的赞赏。

但是,满腹的文才并没有给李翱迅速带来好运,真正赏识他的人并不多。在给杨子陵的一封信中,李翱写道,当时巨卿名流,“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其五六人则本无劝诱人之心,虽有卓荦奇怪之贤,固不可得而知也。其余则虽或知之,欲为之荐言于人,又恐人之不我信,因人之所不信,复生疑而不自信,自信且犹不固,矧曰能知人之固?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三往见之又不如其再。”因此碰壁不少。他本希望借助巨卿名流的奖拔,以自己的文才和学识去获取功名,但“自属文求举有司,不获者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及第,处境逐渐艰难,“栖逞往来,困苦饥寒”,显得很狼狈。

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受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查晋的征辟,由洛阳来到汴州。此时李翱在徐州刺史张建封幕中,也从徐州来到对州,与韩愈相识。这以后,李翱一直和韩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贞元十六年(800年)李翱又娶韩愈兄韩囗之女为妻。韩愈比李翱大5岁,二人介于朋友、师生之间,在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翱对韩愈的学识和人品非常倾慕。他曾说:“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其词与其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有过于斯者。”他们的师友之情一直保持了29年,直到韩于长庆四年(824年)去世。韩愈死后,李翱非常悲痛,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悼念他。文中说:“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又亲自为韩愈作《行状》,交给史馆采用。

李翱还乐于把他的好朋友推荐给上司。贞元十二年前后,他向张建封推荐孟郊、张籍、李景俭等人,高度称赞他们的才学和人品。李翱还与独孤朗、李渤、陆修等人往来密切。这些人都是他和韩愈的终生好友与同道。

贞元十四年,李翱终于进士及第,获得了万人欣羡的功名。这一年他27岁。

李翱依附于张建封,心理上是不平衡的。他常有一种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感觉。贞元十四年秋,有一只奇特的鸟飞到了宋州城郊,当地人都叫不出这种鸟的名称,围观者很多。李翱认为这就是“鸾”鸟,与凤凰差不多。他写下《知凤》一文,借物抒情:

有小鸟止于人之家,其色青,鸠鹊鸟之属咸来哺之。未久,野之鸟羽而蜚者皆以物至,如将南之,其虫积焉。君鸟之鸣声杂相乱;是鸟也,一其鸣而万物之声皆息,人皆以为妖,吾诓知其非凤才类邪?

显然,他以凤自比,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独立不群,却没有人赏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真正发现他的才华。

这一时期,李翱的学术思想渐渐成熟。就在他29岁那一年,即贞元十六年(800年),他写下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复性书》三篇。在这三篇著作中,他对儒家心性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方法和主题。

李翱进士及第后,“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到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元和三年十月,户部侍郎杨于陵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表李翱掌记室。四年正月,李翱携家眷离开洛阳,韩愈、石洪为他送行。韩愈专门写了一首《送李翱》诗,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六月,李翱一行到达广州。十一月,以节度掌握书记奉碟知循州。元和五年正月,准制祭名山大川。据《新唐书·杨于陵传》,于陵任岭南节度使,辟韦词、李翱为幕僚,“咨访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绝火患。”他在岭南帮助调查民间得失,做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

李翱在岭南的时间并不很长。元和五年,他北归到宣州依附卢坦。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他写道:“前此八年,公在宣州,翱归自南,下江之流。公发辟书,使者来召。”据们日唐书·卢坦传》,知卢坦死于元和十二年,前此八年正是元和五年。在卢坦幕中,李翱很受重用,“有言必信”。不久,卢坦入朝,李翱又到了浙东观察使李逊的幕中,任观察判官。他在写给好友皇甫提的一封信中说:“仆到越中得一官,三年奥。·材能甚薄,泽不被物,月费官钱,自度终无补益,累求罢去,尚未得以为愧。仆性不解谄佞,生不能曲事权贵,以故不得齿于朝廷。”可知他在越中任职并不轻松,由于秉性刚直,不会阿谈奉迎,因此久居下流,难以升迁。

这几年他一直在宣城和越中二府周旋。元和九年(814年),他的职衔是“浙东道观察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在浙东任职时,也遇到过一些麻烦,如他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说,当时他“宦途有阻,困不能通,公陈上前,出白丞相,保明无过,昭灼有状,事遂解释,奏方成官,非公之力,其退于田。”可知他曾因事差点丢官,赖卢坦保明,才没有归田。

元和八年,卢坦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翱“官罢在家,卧病饮贫,唯公见念,复召为宾”。他这时已被罢官在家,生活贫困,受卢坦的召辟,准备前往蜀中。但行至陕郊,卢坦就去世了。这时是元和十二年九月。

此后,李翱进入朝廷做官,官职仍是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他曾上疏论史官纪事不实,批评当时作行状者多溢美之词。又上疏讨论过太庙祭祀问题。

宪宗任用宰相裴度,打击割据势力。削平了当时最大的淮西镇,暮气深沉的唐王朝出现了一线中兴的希望。李翱站在维护封建国家统一的立场上,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宪宗皇帝条奏中兴六策:用忠正,屏奸佞,改税法,绝进献,厚边兵,引见待制官。他希望宪宗能用文德,复制度,兴太平。

不久,李翱权知职方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年)六月,授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这时,他受到好友李景俭的牵连,被赶出朝廷。李景俭是贞元十五年进士,自命不凡,恃才做物。元和末,宪宗破格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他表示愿意将此职让给李翱。不久因得罪萧亻免、段文昌,被贬为建州刺史,李翱出为朗州刺史。此时是元和十五年七月。穆宗即位,李翱改任舒州刺史。后来元稹用事,将李景俭从建州召回,恢复原职,李翱也回到朝廷,任礼部郎中。

李翱对自己的才学本来就有些自负。他满以为这次入朝,可以获得知制诰一职,但一直未能如志。因此极为不满,郁郁不乐。有一天他闯入中书省去见当时的宰相李逢吉,当面数落他的过失。谁知李逢吉又不与他计较,李翱心中不安,就向朝廷请求停官。一百天后,有关部门按惯例给他停了官,李逢吉又推举他出任庐州刺史。这时是宝历元年正月。在任庐州刺史时,遇上大旱,疫病流行,百姓流亡。而权豪势家趁机发不义之财,贱买回屋,牟取暴利,逃避赋税,官府却仍向贫下户征赋。李翱上任后打击豪户,按田产多少征租赋,不许隐瞒。这样,减少了贫下户的负担。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李翱被征入朝,授谏议大夫。不久又以本官知制诰。太和三年二月,李翱与韦词同拜中书舍人。李翱这次能顺利入朝、顺利长迁,取得自己满意的职位,与韦处厚执政有很大的关系。

谁知宦途多故,风波难测。当初谏议大夫柏耆将出使沧州军前宣谕,李翱曾赞成此行。不久柏耆因擅入沧州遭到流放,赐死,李翱也因谬举获罪,降为少府少监,后来又被逐出朝廷,任郑州刺史。太和五年十二月,改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使。李翱遭受这次打击,心情极为沉重。他在《与翰林李舍人书》中说:

翱思逃后祸,所冀存身,惟能休罢,最惬利志,从此永已矣,更无健羡之怀。乞得余年,退修至道,上可以追赤松子房之风,岂止于比二疏尚平子而已!

他表示自己已厌倦仕宦,想从此归休林泉,修身养性。

大和七年(833年),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八年十二月,李翱被征还朝,任刑部侍郎。九年转户部侍郎,七月,任检校礼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李翱去世,终年70岁。后来议谥为“文”,称为文公。

李翱一生没有任过什么显赫的官职,政治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他的仕途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他在当时以文章见推,而对后世的影响却在思想上的创造。他与韩愈等人一道,排击佛教,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李翱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今有《李文公集》18卷,另有他与韩愈合著的《论语笔解》2卷流传于世。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复性书》、《从道论》、《命解》、《去佛斋》、《平赋书》、《正位》、《学可进》、《杂说》、《答朱载言》、《与陆亻参书》、《论事流表》、《疏用忠正》、《疏屏奸佞》、《疏改税法》、《疏绝进献》、《疏厚边兵》等文章中。

下页:重文德之治 知生民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