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周子通书 论性命道德之本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周敦颐的重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之外,还有《通书》,《通书》亦名《易通》。名为《易通》,说明它是一部讲《易》的著作。《易通》全书40章,全文2601个字,文字十分简约,但其论及的问题却很广泛和深刻。虽然是一部解《易》的书,它的风格却不同于当时其他易说著作。这部书不对《周易》进行逐卦逐句的解说,只是有选择地引用了《周易》中的若干经文,进行阐述的发挥,用以表述自己的观点。《易通》所涉及的卦名只有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讼、噬嗑、蒙、良等部分。他认为,《易》集中体现了天地形成的奥秘和圣人之道的高深莫测。不过,《易通》又不仅仅是一部易学著作,其中还容纳和贯通了《中庸》中“诚”的思想,也涉及了《论语》、《春秋》、《大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易通》也是对《太极图说》的具体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易通》除进一步阐述宇宙论之外,还着重阐述了人性和道德问题。

《易通》里的宇宙论,同《太极图说》基本一致,但其论述则更加详细。《易通》强调了“诚”的概念,“诚”在全书中具有最高德性的含义。在作者看来,“诚”是宇宙的中心,又是圣人之大本。《易通》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之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诚上》)这是说,诚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因此,”它就是圣人立身之德,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根本,又是“百行之原”;,是至善的道德的源泉。

就人性道德论来说,《易通》认为“诚”是人的一种最高超、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如其曰:“圣,诚而已矣”。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旦达到了“诚”,那就达到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变为最完善、最高尚的圣人。但是,一般人的本性不都是至善的,所以,《易通》把人性分为刚、柔、善、恶、中五品。它再把刚与善相结合的人性称为刚善,把刚与恶结合的人性叫做刚恶;把柔与善结合的人性称为柔善,把柔与恶相结合的人性叫做柔恶。所以,实际上他认为人性表现为刚善、剧恶、柔善、柔恶和中性五类,总括起来仍然表现为善、恶、中三品。《易通》认为,刚善、柔善都还不是最好的人性,只有合乎中的人性才是最完善的。“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其他四种人性或全恶、或不完善。因此,最高理想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日易其性,自至其中而止矣。”这是《中庸》“致中和”思想同人性论相结合的表现。所谓“中”,就是中正仁义。怎样才会具有中正仁义的美德呢?《易通》提出了“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通书·圣学章》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子全书》卷9)

为什么无欲则虚静动直?由于没有个人私欲作怪,心则虚静,虚静就能明通事理;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是直起的行动。这就是所谓“静虚动直”。为什么动直则公?既能虚静,则其动机正直,公道无私。何谓“公则博”?《易通》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这就是“公则溥”。总之,要做到“无欲”,才能“静”、“明”、“通”、“直”、“公”,达于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提倡的“寡欲”、“无欲”,被后来的理学家发展成为“去人欲、存天地”的禁欲主义说教。

在《易通》的《礼乐》章中,周敦颐论述了礼乐问题。他第一次把维持封建制关系的“礼”提到了“理”的高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得其理然后和。”礼乐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秩序,这就是把礼作为规范人的思想的工具,把乐作为调和人际关系的工具,从而达到使这个社会既有等级秩序,又能和谐统一。上述思想被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进行了继承发挥,又把“礼”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天理人欲之辨”,应该说是由周敦颐开其端给的。

下页:理学开山 启旷世儒学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