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中庸讲记》目录-徐醒民
  《中庸》这一本书,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他列在《礼记》第三十一篇,后来经过宋儒朱子,把它编在《四书》里面,在朱子之前,实际上很早就出了单行本了。据我学人的老师,雪卢老人,他老人家说:“大概在汉朝的时候,这一部《中庸》就有单行了。”在那个时候,刘歆在《七略》里面,七略是,略是大略的略,有七种略,在《七略》里面,有关在礼这一方面,它曾经列出有《中庸》这一篇。同时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提到有《中庸说》两篇,可见得在汉朝那个时候,《中庸》就单独地发行了。…我们现在就根据,一个是郑康成的,一个是程子的,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稍微看看其中解释的意义、内容。郑康成的解释,“中和之为用”,要点他是根据,《中庸》里面所讲的,“致中和”这个意思。“致中和”在这个前面,《中庸》的经文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因此他说:《中庸》这部书,就是用来解释“中和”把中和这一个道理,它的作用,解释明白了。那么这是中庸最要的意义。…(注:源于讲记影音字幕,文中偶有口语化)
· 《中庸》出处作者 中庸一词的解释
· 中庸的宗旨 人的本性本体
· 恢复自己的本性 学习圣人之道
· 天命之谓性 什么是天命 本体是什么
· 五行木金水火土 五德仁义礼智信
· 开发本性 解决生死等诸多问题
· 率性之谓道 循性而修 恢复本性
· 怎样率性而修 熄七情去私心证大我
· 修道之谓教 理智调伏 自利化他
· 去情显性 率性之道不可须臾离
· 可离非道也 放弃假我 令心常与道合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君子恐惧乎其所不闻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独寝不愧衾
· 君子慎独 高明之家 鬼瞰其室
· 辨别性与情的不同 七情也只是略说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 圣人致中致和 学圣人解决万古愁
· 中 天下之大本;和 天下之达道
· 学儒所谓修养就是指能否致中和
·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 学中和之道 熄不平之心 以利天下
· 中庸之道 教育学术政治等方面皆适用
· 致中和修忍辱 需智慧 非忍气吞声
· 儒学并不避生死问题 分清真我假我
· 中庸汉儒郑康成注解与宋儒朱熹注解
·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做不到致中和
· 君子而时中 清朝俞樾释而为能
· 中道非常重视时 时中为关键处
· 时中 虽有绝对标准 众人行持多是相对而言
· 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郑朱有不同
· 道之不行也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
· 惟礼能为之中 中道可依礼而行
· 道之不明也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
·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 以饮食知味来比喻道 知之难 行之难
· 闵无明君教之 故赞舜其大知也与
·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近言而善 易以近人
· 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 教行中道有方便
·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 行中道 自以为是者多 行而不能守者众
· 颜回 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
· 由节制而渐进中道 良知良能本知本能
· 从发而皆中节下手 得一善而能守能用
· 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
·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 挟泰山以超北海 虽难行而勇于行
· 学智仁勇三达德 以成就中庸之道
第      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