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欲海回狂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佛门辞亲出家,在儒家看来是为不孝?
来源:安士全书 类别:婚嫁穷源类

问:儒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制辞亲出俗,极言室家之为害。儒释两途,何以判然若此?答: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足化,而儒教可化者。有儒教不足化,而佛法可化者。故三教圣人,虽同心协力,不得不分任其事,各立一种门庭,各垂一种教化。名虽三,而实则一也。譬如三大良医,皆欲治病,而病有不同,若三人皆习一业,所济必不能广。又如刀兵劫至,有三大长者,各欲救人出城,若止开一门,所救亦必不广。是故能尽仲尼之道,释迦见之必喜。能尽释迦之道,仲尼见之亦必喜。若谓从吾之教而善,则悦。不从吾之教而善,则不悦。亦不得为佛,不得为圣矣。隋李士谦曰:“三教如三光也,岂可缺一哉?”(出《隋书》)后人议论纷纷,徒形其隘耳。

【白话译文】

问:“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门辞亲出家,极说家室之危害。儒佛两家,为何如此不同。”○答:“为善之道虽有不同,而用心同归于安邦治国。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能教化,而儒教可以劝化的。有儒教不能教化,而佛法可以度化的。所以儒、释、道三教圣人,虽同心协力,又不得不分任其事,各立门户,各司其职,各推行一种教化。名虽有三,而实则是一。譬如三大良医,都想治病,而病有不同,若三人同行一种医术,所救济之范围必然不能广。又如刀兵劫来临,有三大德高望重长者,各想救人出城,若只开一门,所救之人数必定不多。因此能遵从孔子之教化,释迦牟尼佛见之必定欢喜。能遵从释迦牟尼佛之教化,孔子见之也必定欢喜。若说从我之教化而善,则欢喜。不从我之教化而善的,则不欢喜。那就不能称为佛,也不能称为圣人了。隋朝李士谦说,三教如同日月星三光,岂可缺一。后人议论纷纷,只是坐井观天,自显其短罢了。”

附录:印光大师开示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

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道丕有葬父之异迹。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下页:伏羲等圣人,皆是菩萨应化世间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