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根本 <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 心理健康书籍 
人际关系的根本-不即不离
来源: 作者: 时间:

不即不离

欲接近情人,却又不好意思接近,于是这两种对立的心理便产生抗衡作用。我将此取名为精神的拮抗作用或为调节作用。这两种相对立的心理,其双方越是激烈、强大,则精神的能动作用越为旺盛。那些一味地为神经质者的思考方法,或错误的精神修养所驱使的人,一方面竭力地否定、抑制自己恐惧心理、羞怯心理,另一方面又无情地鞭挞自己那种想接近对方的欲望。其结果,精神的能动作用反而变得萎缩,失去均衡。

这些人为了想使自己不感到恐惧,便极力地虚张声势,以至顽固不化。另一方面又硬想要接近对方,所以一点也察觉不到此举会给对方带来什么麻烦,最后竟变得厚颜无耻,不顾脸面。与此相反,在这两种的心理互相对立,产生抗衡作用时,即使去接近对方,也要避免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保持"不即"的状态。在对方高兴时便去接近,在对方感到麻烦、为难时则稍作回避。另一方面,因为抱有接近对方的欲望,所以即便一时回避也不要总不接近,而是应极巧妙地捕捉时机,如略微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或对方有空暇,然后随即上前接近。这样,即为保持"不离"的状态。换言之,既非纠缠不放,也非避而不见,在战略上要灵活机动,这样便能收到极为适宜的效果。即保持所谓“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

那么,这两种因为互相对立而产生抗衡作用的心理,其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上进心,一心想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通向自觉和醒悟的道路》,森田正马著,水谷启二编,白扬社)。上面引用了森田先生相当长的一段原话,森田先生把搞好人际关系的真髓归结为不即不离,即为既不纠缠,也不远离的状态。我以为先生的这一准确而深刻的分析,阐明了这种心理上的构造。在与别人相处时,要做到不即不离,说到底是一个距离能否保持得当的问题。

因距离择取不当而贻误人际关系的事例相当不少。若举一个最易明白的例子,则莫过于恋爱时的情况吧。假定喜欢某一女性,遂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同时希望对方也对自己表示好感。我在“积极的言行”一节里已经提及,若隐瞒自己的感情,则最终也无法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虽说如此,但纵然不顾一切地到处追寻对方,恋爱也不会取得成功的。行动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相距的尺度,反而会丧失重要的东西。犹如森田博士所分析的那样,正因为自己存在着抗衡的心理,所以才懂得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取得平衡。

有关恋爱的话题姑且不论,在公司这个集体中,能否巧妙地又恰如其分地保持与人的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只是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上司,并对这位上司言听计从,无论什么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反过来,却不去自己所厌恶的那个上司的地方,甚至理应汇报的事情也置之不理。另外,有的上司凡有什么事,总是找自己喜欢的部下去办。在公司或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这两类人存在,那人际关系必定会出现裂痕,进而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派系。这最终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人都有好恶,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的确,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总让人讨厌,无法产生好感。但是,将这种感情直接发泄到对方身上固然不好,可是,一味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没有必要勉强地去喜欢对方,而是仅从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立场出发,作为同一公司的职员恰如其分地致以最低限度的问候,那么就能自然地保持好不即不离的距离。



〖返回首页〗
上页 目录 下页
〖医学书籍〗
心理书籍:  《森田疗法》  《解梦全书》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