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音乐故事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民歌
来源:中国音乐故事 作者:

清末明初,民歌作为在民俗音乐生活中经广泛口头传唱而生存、发展的民间音乐体裁,依然同拥有众多居住人口的乡镇村寨的娱乐、习俗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也由于民歌扎根、生存于民俗生活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生活发展新的历史变革、出现新的生活内容时,民歌中也势必不断产生出新型的、及时反映新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感以及各类新的社会矛盾的民歌谣曲.例如在太平天国、义和团与捻军起义农民运动中产生的民歌有: 《大举旌旗》 (广西) 、《灾民投顺太平军》 (湖南) 、《洪秀全起义》 (山东) 、《义和团》、《义和团歌》 (山东) 、《打洋鬼子》、《练义和团》、《说唱义和团》 (河北) 、《捻军大战十二月》 (河南) 等等。

在少数民族中,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清廷民族压迫的民歌,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 (蒙古族) 、《迫迁歌》 (维吾尔族) 、《随天军》 (侗族) 、《随军走口外》 (回族) 等。

揭露帝国主义鸦片输入与侵略罪行的民歌有在北方各省普遍流传的《种洋烟》 (又称《种大烟》) 、《可恨洋人害中原》 (江苏) 等.有的民歌反映在官僚买办剥削压榨下我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如《矿工苦》 (河北开滦) 、《煤黑子苦》 (辽宁抚顺) 、《十怨厂山歌》 (苏州) 等.也有的民歌反映了民众的困苦生活及哀怨生活情感,如《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 、《长工苦》 (江苏) 、《下关东》 (山东) 、《逃水荒》 (湖北) 等.这些民歌大多是根据流传各地的民俗曲调加以改编填入新词而成,不少作品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与思想倾向,反映了新的时代内容。

自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在城市生活中涌现出不少以流行时调小曲填词、表达现实生活情感的城市小调.如《坚持到底》、《五更调》、《苦百姓》这类城市小调,就是针对时弊,痛斥北洋军阀政俯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镇压爱国民众的作品.另外还有讽刺军阀政俯搞虚伪"议会民主"丑剧的《鬼议员》、揭露社会腐败、道德堕落的《阎瑞生》、《张考生》、要求摆脱封建枷锁,寻求爱情自由的《寡妇歌》、《十恨》以及同情人民苦难的《孟姜女》、《凤阳花鼓》等等用民间歌调填新词的作品。

在市民阶层以及城市妓院、酒楼、茶坊等娱乐场所,也产生有一些趣味低级、格调庸俗的歌调如《十八摸》、《打牙牌》、《知心客》、《下盘棋》等.这些歌调多产生于城市商品经营娱乐活动中,属于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糜糜之乐。

从创作手法上看,新民歌与城市小调的创作经常是以流行曲调填词改编.甚至同一个曲调在流行中被填上不同内容的歌词.这些曲子在流传中,也会因受到传播过程中方言音韵以及地方音乐风格的影响,致使原生曲调发生变异,产生出許多变体.民歌小调在城市音乐生活中,也对专业音乐创作 (包括某些娱乐性歌舞音乐) 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群众性歌咏活动中,出现有不少利用民歌小调的曲调进行创作的革命歌曲。

清末以来,在说唱音乐方面获较大发展且有代表性的曲种可提到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清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在农村,光绪年间进入济南等城市后,为适应城市听众欣赏趣味,其唱腔吸收了戏曲声腔及小曲.20 世纪初有著名大鼓艺人谢大玉被推为"四大玉"之首,在京、津、沪、宁等地演唱多年.30 年代曾由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不少唱片.京韵大鼓的发展在刘宝全、白云鹏之后,产生有初皆宗法于刘宝全,后综合各派之长、据已嗓音条件而创立的以苍凉悲壮见长的"少白派"白凤鸣和以音宽情浓见长的"骆派"骆玉笙.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曾由票友张友舫等人编写了一些新曲目,如《大劝国民》、《孙总理伦敦蒙难》等,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五四运动以后,白云鹏在社会进步思潮影响下,还演唱了具进步社会意识的《提倡国货》等新唱段.抗日战争期间,他经常演唱《哭祖庙》以表达其爱国情思.京韵大鼓的支派滑稽大鼓著名演员富少舫,抗战期间也曾在重庆等地演唱老舍编写的抗战鼓词,很有影响.苏州弹词清代末叶流入上海后,有了很大发展.同治年间,弹词女艺人朱素兰首创"书场"于上海,扩大了评弹艺术的社会影响.清末民初,苏州弹词艺人夏荷生在综合"俞调"、"马调"基础上 (称谓"雨夹雪") 经说唱《描金凤》等曲目,创立了"高弹响唱"和"快弹慢唱"的"夏调",为时人推崇.其后,苏州弹词艺人在"俞"、"马"调传统唱腔基础上,又形成有"祁调" (祁连芳) 、"徐调" (徐志云) 、"蒋调" (蒋月泉) 以及40 年代后产生的"扬调" (杨振雄) 、"丽调" (徐丽仙) 、"琴调" (朱雪琴) 、"尤调" (尤惠秋) 等众多的新流派.20 世纪30 年代,随着广播事业的兴起和普及,加上城市"书场"这类商业性娱乐场所的产生,使得弹词艺术较早转向职业化、专业化,并在竞争中形成独创新腔的风气.弹词艺人重視对传统唱腔的继承,又大胆吸取多种艺术形式 (如昆曲、京剧、滩簧、大鼓及民歌小调) 中有益成分,再加上曲目和腔调的长期积累与较早建立科班组织培养后继者,这些都使得苏州弹词相比之于其它同类剧种,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辛亥革命后,不仅各地说唱曲种流传面广,职业性艺人和新曲种增多.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城市广泛流行有宣传爱国,要求民主自由的说唱音乐作品,出现一些因热心时事宣传而受到民众欢迎的说唱艺人,如苏滩艺人林步青和杭州艺人"小热昏"杜宝林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的粤曲 (包括南音、粤讴、龙舟在内) 曾配合宣传创作了《革命武装歌》、《三民主义歌》、《沙基惨案》、《夜吊沙基烈士》等新编说唱曲目.西河大鼓演员王魁武在"五·四"影响下曾演唱新词《科学救国》、《中山纪事》等,抗日战争时期又演唱过《晷岗惨案》、《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反映了说唱艺人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利用说唱新书向民众进行宣传的努力。

下页:戏曲